我还不明白:清代兵部尚书的读者,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然后往下看~为什么清代兵部尚书多,谁才是真正掌权的?
作为封建王朝设立的中央“六部”之一,兵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曹魏时期的“五兵制”。当时,曹魏军制定了五兵,如中兵、外兵、骑兵、都兵和其他士兵。长官称五兵尚书。
到隋朝,兵部正式成为朝廷六部之一,负责军事工作,确定尚书为兵部主官,侍郎为兵部次官(后来分为左右两人),后人一直在使用。唐代曾改名为司戎、武部等。,但后来又重新命名。
宋朝时期,为了遏制兵部权力,设立枢密院负责军事工作,兵部权力被削弱。明代,五军都督府设立,有统兵权,无调兵权,兵部有调兵权,无统兵权。两者不统一,相互约束。
清朝时期,随着皇权前所未有的加强,皇帝直接通过南书房(康熙设)、军机部(雍正设)等“新贵部门”发号施令,兵部也沦为具体执行机构。
尽管如此,作为帝国军事机构名义上的最高官员,兵部尚书仍然是一个高权重的存在(清朝是一个产品)。然而,有趣的是,在清朝,兵部尚书的人数远不止一人,有时超过十人。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情况呢?
朝廷兵部的尚书在中央分为满汉
清朝时期,满族统治阶层出于对人口占绝对优势的汉族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将朝廷兵部尚书一职分为满族和汉族大臣。
而这种“满汉双配”制度也是不平等的,满族兵部尚书才是真正掌权执印的,而汉族兵部尚书更多的是负责具体事务的执行,可以说只是清廷的高级“工具人”(一向以风流文人面目出现的纪晓岚也曾担任过兵部尚书)。
除了尚书,兵部左右两位侍郎(清代官品为正品)也是满汉分开的。这样兵部的“领导班子”就出现了“三职六人”的现象(其他五部也是如此),清代满族统治者对汉人的警惕性也可以看出来。
@ 清朝沿袭明代旧制,在陪都盛京(今辽宁沈阳)成立了包括兵部在内的“中央部委”团队(但盛京只设“五部”,没有官员,“阉割”了陪都的人事权)。但盛京兵部没有尚书,只有侍郎“主持工作”,只有一个满人充当。
在当地,许多总督也有兵部尚书的头衔
明代总督不常设,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清朝时期,总督正式成为地方最高级军政长官(属于文官制度),一般管辖两三省。可以说“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权力很大。从康熙时期开始,为了提高总督的地位和待遇,一些资深或受宠信的总督被授予“兵部尚书”称号,如与施琅一起收复台湾省福建总督姚启生、被称为“廉政第一”的两江总督于成龙,都被授予兵部尚书称号,这些人的官方产品也相应地从一个产品升级。
清末,随着战争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总督开始进入这一行列。例如,曾国藩以两江总督领兵部尚书称,张之洞以两广总督领兵部尚书称,李鸿章以直隶总督领兵部大学士称直接进入正品行列。
这些总督被赋予了兵部尚书的称号。
一是清代重视地方事务,笼络地方大员。
这些加兵部尚书头衔的总督,不仅可以提升官品水平,更重要的是,他不仅是地方大员,而且在中央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这种赢得人心的手段并不是清朝第一个。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十国的使相制度。当时,为了笼络一些手持重兵、实际军阀化的节度使,朝廷特意给了他们“同平章事”的称号(全称“同中书门下的平章事”,在唐末五代行使宰相职权)。比如五代后梁太祖朱文、十国杨吴奠基人杨行密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总督领兵部的书衔也可以看作是使相的山寨和缩小版。
@ 也便于优化总督与当地武官作为文官之间的工作对接和等级对应。
清朝的军事制度类似于北宋(以禁军为中央军,以厢军为地方军),以八旗军为中央军,驻扎在北京师和其他重要土地上。高级官员称之为将军,是正品;以绿营军为地方军,主要驻扎在各省,高级官员为主管,从一个产品(一般管理一两个省的绿营军)。@ 提督下还设立了总兵,为正二品。虽然总督手握重权,但只是正二品,只与总兵平等,与将军、提督根本不平等。
加上兵部尚书的头衔,与将军的差距也缩小了。这样,双方的等级关系得到了优化,便于双方的沟通;其次,作为一名文官,总督也可以以兵部的名义与高级武官进行军事对接。
@ 这也是清末朝廷对当地成员建立武装力量的变相认可。
清末,随着太平天国、扭军等义军的兴起,八旗、绿营腐朽,无法镇压。因此,“被迫”允许一些汉族地方实力派招兵买马自建武装,如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这些总督被赋予了军部书记的头衔,这使得他们以军部的名义招募军队。
这样,清朝就会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士兵。理论上,朝廷兵部的满族尚书掌权,汉族尚书具体执行。至于许多领导头衔的总督,他们只享受自己的等级待遇,以兵部的名义工作。
然而,在清末,随着汉族成员的崛起,特别是他们手中的强大军队,这些封疆官员的实权日益增强,开始逐渐成为帝国的支柱,而朝廷军队的地位和权力正在下降。到了1906年,摇摇欲坠的清朝实施了改革,兵部也被改为更适应时代发展的军部。从此,兵部尚书的职位彻底成为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最后一位兵部尚书(汉族)吕海环(也是历史上最后一位)。然而,作为一个传统家庭,他有着超越时代的先进观念。他对福利和公益事业充满热情,主持了中国红十字会的成立。清朝灭亡后,中华民国政府继续让他负责红十字会事业。吕海环不负责任,在救灾、慈善救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这也是末代兵部尚书留给历史和后人的故事。
参考资料:民国清史稿 赵尔浔等着人
清朝同时有许多兵部尚书 谁是真正掌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