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罚是打击和震慑犯罪分子的一种手段。中国古代的刑罚最迟发生在顺禹时期。最典型的是五刑制:墨、武、宫、大辟。说到“坑杀”,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左右,秦始皇坑了460多名儒生。这460名儒生是被秦始皇先杀后埋在坑里,还是直接推入坑里活埋?历史书上没有明确说明,历史学家纷纷议论。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林剑鸣在《秦汉史》中说“坑”是活埋,而《剑桥中国秦汉史》则怀疑活埋。
如果你不能从秦始皇那里找到答案,也许你可以从白起那里找到答案。白起是秦朝的将军。经过30多年的战斗,他已经占领了70多座城市。没有他,秦朝就不会那么容易统一世界。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一场长平之战。“战神”白起与“纸上谈兵”赵括作战。可想而知,这两个实力差距很大的人相遇了。赵括被秦军的乱箭射死,剩下的45万赵国军民群龙无首,丢下武器向秦国投降。面对这45个怕节外生枝的人,白起选择了坑杀,先杀了赵国人,然后埋在坑里。
为什么杀坑不是直接活埋?1995年在长平战争遗址发现的证据可以证明,超过一半的头骨被发现在遗址1号的骨坑中,14个头骨也被发现用钝器用力击伤。从上面的两个例子来看,这些人先杀后埋。
在这大堆骨骼中,只有60具骨骼没有被破坏,几具骨骼被发现时,手被反剪在身后,少数人被活埋。除了上述直接证据证明坑杀是先杀后埋,推理也可以推出,45万赵人不会傻,等待秦人挖坑屠宰,肯定会找到逃跑的方法,秦人必须知道这一点,为了不让赵人逃跑只能先杀后埋,他们挖足够的坑埋40万坑很长一段时间,养40万活口太贵,最好先杀。
秦朝不止一个实施坑杀的朝代。王莽篡夺汉朝时,将反对自己的刘欣、翟毅等人全部坑杀,以身作则,让人把自己的尸体建成“方六尺,高六尺”的京观,让别人看到。京观是古代将尸体堆在一起,封土筑成的高冢,用来炫耀战功。
事实上,在古代,有一种特殊的说法是“生埋”或“生埋”。宋朝翰林学院学士洪迈曾说,秦始皇埋葬在历山“杀死更多的宫殿,埋葬工匠”。秦朝工匠为秦始皇修复秦陵后,胡海把所有的工匠都关在陵墓里,以防止随葬品被盗。
坑杀主要是给活着的人看的。坑堆得越高,越能给人一种震慑心理。不服气的人看了之后开始退缩。毕竟没有人想成为尸坑的一员。这种残酷的刑法在古代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明末才结束。然而,在结束之前,嘉靖还杀死了一个日本海盗坑。学王莽把日本海盗的尸体堆成了京观。
古坑杀到底是什么样的? 和活埋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