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只学了司马懿的一招,就打下了江山,下面给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乾隆皇帝是清朝历史上有前途的国王。他不仅有一套治国安民的方法,而且博览群书,充分阅读历史。评论古代人物是他的一大爱好。还有一位与他的爱好惊人相似的皇帝,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不仅军事才能出众,而且手不释卷古通今,闲来也常常指点江山,品评历史人物。诸葛亮和司马懿,三国时期的两位杰出人才,都受到了他的评论。
李世民对诸葛亮的评论很简单。“诸葛亮治蜀十年不赦,蜀大化”,意思是诸葛亮从严治蜀,立法严明,把蜀汉治理井井有条。其实这句话只涉及诸葛亮的治国之才,对他的军事才能一字不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世民对司马懿给予了浓墨重彩的评价。在提到司马懿时,他从道德和才能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而详细的分析,表明他在探索司马懿的生活中做出了艰苦的努力。
在评论司马懿的道德品质时,李世民不同意。他认为司马懿“忠于欺诈之心”,但他的野心善于隐藏。李世民认为,司马懿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奸臣,因为他受到了先帝“萧何之委”和“霍光之寄”的委托,受遗二主佐命三朝。他被两代皇帝视为孤儿重臣,但他辜负了先帝的重托,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抢班夺权。说到司马懿的军事才能,李世民的态度耐人寻味。
一方面,李世民认为司马懿的“雄略内断”堪称“兵动若神,谋无在计”,可以称他的军事才能令人钦佩。另一方面,他认为面对诸葛亮大军,“闭军返垒不敢争锋”是一种胆怯,失去了“良将之道”。事实上,李世民这是言不由衷,口是心非掩人耳目。他内心深处的真实观点完全相反。他不仅非常同意司马懿坚壁不战、后发制人的举动,还实践模仿和借鉴,用这一举动打下了唐朝的江山。
事实胜于雄辩。看看李世民在击灭唐朝几大强敌时所用的招数,无一例外都清楚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唐朝战争中,李世民曾经有一个强大的对手,这让唐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这个人就是分开陇西的军阀薛仁高。薛仁昀和他的父亲薛举,都是被称为“万人敌”的猛将,善于用兵。据《新唐书》记载,在武德元年浅水高原大战中,薛举大败唐军,俘获了多名唐朝将军。
当年11月,李世民统一出战薛仁璋。这一次,他采用了司马懿坚守墙壁、后发制人的战术。他闭门不战了两个多月。薛仁璋的军队吃光了所有的食物和草,他的士气越来越低落。李世民突然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彻底歼灭了薛仁璋的陇西军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李世民用司马懿的伎俩尝到了甜头,失去了控制。在坚守墙壁之后,发制人成了他使用士兵的唯一途径。
在接下来的几场战争中,无论是面对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刘黑凯,李世民都采取了这一举动。当两军第一次见面时,当敌人士气旺盛时,李世民勇敢胆小,深沟高垒无法收缩。当敌人的士气从高到焦虑,从焦虑到低,粮食和草几乎被消耗时,他们会突然发起攻击。结果,他们每次都能出人意料地获胜,反复尝试。司马懿的一生充满了战略,李世民学会了一招,如此强大。可以说,消灭几大强敌,开创大唐,这一举措起着重要的作用。
李世民只学了司马懿的一招,打下了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