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国古代军事上一个值得骄傲的时代。其优秀的军事将领层出不穷。早期的李靖、李积、秦叔宝、尉迟恭、后期的薛仁贵、苏定方、刘仁轨、盛唐后的郭子仪、李光碧、仆固怀恩,甚至后期的李生、李塑都有成就。然而,军事工作是一项科学和技术工作,不仅取决于将军的力量,还取决于单兵的装备、兵团的合作和战术的使用。这些无聊的事情往往能反映战争的真实面貌。在军事装备方面,有些演义上的描述是极其粗线条,或者说是不靠谱的。例如,《三国演义》只描述了将军们横扫战场的大场景。至于士兵穿什么,吃什么,带多少装备,还不得而知。《唐朝演义全传》开始涉及军队基层单位,如薛仁贵。据说他曾经是一个伙伴,但薛大哥是一个英雄。他一心想在战场上战斗。如何烹饪以及一顿饭要做多少也是一个混乱的账户。
历史是琐碎的。要了解它的真相,我们必须翻阅历史资料。例如,《新唐书》的“兵志”记录了唐朝军队的装备。在唐初实行府兵制,是民与兵合一的机制。这种兵制的特点之一就是士兵出征时要自己买很多装备,“自己带”。你有什么具体的东西?《新唐书》解释得很清楚:人均一弓,三十支箭,一个叫胡禄的箭囊;一把横刀——一把佩刀,日本现在有完整的样本。有了武器,还要有后勤装备,即磨刀石、毡帽、毡装、行李箱等。当然也有吃的:人均携带麦饭九斗和米二斗。@ 还有着装要求,唐代大部分士兵都穿着明亮的盔甲,骑兵还要在身上、腿上、手上配铁甲,背上有长枪。上述装备是否直接配置在士兵身上?不知道,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份量也不轻,但根据记载,军队里有背马。这些装备通常储存在折冲府的军库中。当有军事行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发放。
杨帝时期远征高丽,路途遥远,粮食运输困难。每个野战士兵都要承受多天的粮食,这严重影响了他的行军速度和战斗力。因此,一些士兵冒着杀头饿肚子的危险,把粮食埋在地下。这些府兵在和平时期配备横刀和弓矢。如果个人装备是这样的,单位的装备情况如何?唐初士兵300人组成一个团,每50人组成一个团,每10人组成一个火。火是一个非常小的军事单位,但它仍然配备六匹背马。如果兄弟们真的很穷,他们可以用驴代替背马。同时还有两个,包括布局、铁马盂、铲子、凿子、篮子、斧头、钳子、甲床、锅子、火钻、盐袋、篮子等。什么是马盂?据唐代人李春的《太白阴经》记载,它是一种盛食的容器,有木制的,也有铁制的,容量三升,能保温,“冬月能暖食”。唐代的军粮可能还没有脱皮,上了前线,还得用捣米工具,这个工具就是“堆”。
还有火钻。不要认为这是一项火灾工作。事实上,这是一种武器。战争期间,在火钻上浇油,点燃火灾,直接扔到敌人的位置。它可以被视为原始手榴弹。@ 每个人还配备了一把锤子,用象牙做的。这把锤子可以用来开箱撬锁,类似瑞士军刀。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唐朝的单兵装备确实是杠杆。至于战马,政府有补贴,不是直接给战马,而是每个骑兵发2.5万元自己买马。战马过了服役年龄,就卖到民用市场,用所得资金再买新战马。但是这匹战马是否会像机动车一样折旧,还不得而知。当然,唐朝已经持续了近300年,其军事制度也在发展变化。后来的情况如何?
到唐玄宗的时候,由于拓边战争的增多,原来的兵力明显不够,所以改为招兵制。我们不需要对这个制度做学术研究,所以我们来看看细节。唐代招兵,首先要求身高,20岁入伍,身高要在五尺七寸以上,即使降低要求,也要在五尺以上。入伍男子免税。对士兵使用武器也有要求,即要求士兵独立使用伏远弩,射程300步;要求士兵在四发中命中两发,50%的命中率计算通过;将对弩的应用进行测试。弩是一种用手臂拉开的弩。射程为230步,要求为4发2中,命中率为50%。以上两种是重射击武器,使用轻射击武器如下:角弓弩,射程200步,要求四发三中,命中率要求提高25%;单弓弩,射程160步,要求四发二中。
不要以为古代的战争场面,就像影视里面一样,将军大喊大叫,然后跑吧兄弟,大伙儿一窝蜂上去群殴。实际的战争场面相当复杂,在这里,我们来参考一下唐代神一般战将李靖的《李卫公兵法》。当然,这部兵法在宋代散失得很厉害,幸好杜佑的《通典》还保存了一部分。不是托塔天王的李靖。《封神榜》和《西游记》中的李靖是一个传说,但唐代的李靖是一位真正的名将,平定江南,灭东突厥。因此,他的军事工作也很有说服力。在《李卫公兵法》中,每次出征的军队数量是有规定的,大将出征,一般每次授兵2万。当然,这也不是死指标,会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减,“临时更定”。至于兵种的构成结构,李将军说得很详细:一支4000人的野战部队,被称为“中国军队”,必须有2800名战斗人员,比例为70%。在2800名战斗人员中,有800名弓弩手,弓弩手被细分为400名弓箭手、400名弓弩手、1000名骑兵和500名刀盾手。在唐代,像这样的士兵被称为“跳跃”。还剩500人干什么?它们是用来机动作战的“奇兵”。按照唐朝部队的编制,机动作战人员必须占30%,“大率很高,以三分为奇兵”。
唐代史料还记载了唐初军训的情况。《新唐书兵志》详细记录了这个程序。“每年冬天”是全国士兵集中训练的时候。以打折都尉府为单位,分左右两个校尉统领,每个校尉手下有十支步兵队和一支骑兵队。在正式集合之前,士兵们都打开旗帜,分散地站着。第一个号角吹起,指挥官立即聚集下属的士兵,步兵和骑兵排成队列,“所有学校都聚在一起骑马”。第二个号角吹起,将军旗和长矛都放下了,有点消退的味道。第三个号角被吹起,军旗和长矛被举起,似乎处于战斗状态。接下来,挑起战鼓,两支部队鼓噪冲锋。当然,绝对不是漫无纪律的群殴,而是有规律的:首先,右队长在这里鸣金,队伍稍微撤退,左队长进入右队长的位置;然后,相反的操作。两支部队退役后,又上前面对杀戮,进入演习状态。@ 三通号角,演习结束。然后,每个人都去自由狩猎,猎物分配,“是日夜,因为纵猎,得到自己的人”。事实上,狩猎也是提高战斗力的一种方式。军训要各司其职,不能逾越。有一次,唐太宗看到山谷里的军队自由散漫,没有队伍。他正要生气,惩罚队长。他旁边的人劝他:“皇帝,这不是你管的事。不要打破规则。唐太宗不得不强忍怒气,交有关部门处理。
揭示唐代士兵的武器配置:全身武装到牙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