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和白垩纪是地质时代的时期,侏罗纪是中生代的第二个记录,始于2亿130万年前,到1亿4500万年前(略有误差),持续了5360万年。白垩纪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时期,始于1.45万年前至6500万年前(略有误差),持续了8000万年。下面是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来看看!
尽管侏罗纪和白垩纪都属于恐龙时代,但白垩纪和侏罗纪的环境气候却大不相同。
侏罗纪
侏罗纪从一场大灭绝开始。三叠纪末期,地球生物迎来了一场大灭绝,导致海洋中至少20%的部门消失,50%的物种在灭绝中消失,包括许多伪鳄、大型两栖动物和动物孔目生物。
在大灭绝之前,恐龙最初是生活在伪鳄鱼阴影下的一种微不足道的生物,但在大灭绝之后,许多大动物消失了,原来的生态位置是空的,恐龙抓住了繁荣的机会,站在食物链的顶端。
侏罗纪时期,地球陆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北方的劳亚大陆,另一部分是南方的冈瓦纳大陆。当时大气中氧气含量不高,只有现在的68%,而二氧化碳含量比今天高很多,导致当时气温比现在高3℃。
不要低估这3℃,这使得地球极地地区没有永久冰川,只有山顶有少数冰山。
温暖的气候导致当时植被开始繁荣,但当时占据地球植物“霸主”地位的是裸子植物,而不是今天的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是当时许多大森林的主要成员,恐龙可以吃裸子植物,甚至与裸子植物一起进化。研究表明,一些裸子植物的果实需要通过恐龙的消化道才能发芽。植被的繁荣塑造了恐龙的辉煌。
在侏罗纪,经过早期的恢复和发展,主龙迅速占据了地球食物链的顶端,此时,主龙内部的竞争也开始变得激烈。
由于能量充足,许多主龙生物开始演变成巨大的体型。巨大的体型可以防止食肉动物的攻击,确保他们能吃到更高的叶子。当时,这种生存机制非常有效,因此许多恐龙的体型朝着更大、更高的方向发展(更重要的是,生物进化没有方向,但在生态竞争下,优势基因将在种群中迅速传播)。
当食草动物的体型变大时,食肉动物的体型也会发生变化。就这样,当时出现了许多超大型恐龙,包括体长超过30米的梁龙和重达35吨的腕龙。
就在地面生态位竞争日益激烈的时候,侏罗纪后期,第一批鸟翅生物开始出现。虽然羽毛已经出现了,但它们并没有真正飞向天空。
此时称霸天空是翼龙,而翼龙不是恐龙。
我们的祖先哺乳动物已经出现在这个时候,但由于恐龙的存在,它们只能以夜栖的形式生存在树洞或地下。
白垩纪
在白垩纪,地球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地貌。与侏罗纪相比,由于地球陆地逐渐开始分离,海洋上的水蒸气可以深入陆地的各个位置,增加了许多地方的降雨量。
与此同时,地球温度开始下降,极地地区的降雪量显著增加。但是与现在相比,白垩纪的气温仍然很温暖。
此时,恐龙仍然统治着地球,竞争逐渐激烈。不仅他们占据了所有陆地阶层的生态位置,而且他们也没有放过天空。这时,像孔子鸟这样的鸟出现了。
即使在海洋生态位,也有黄昏鸟眼以捕鱼为生。
除鸟类外,食草和食肉动物的进化也达到了顶峰,以霸王龙为代表的食肉恐龙已成为陆地的统治者。
如果说三叠纪末是恐龙逐渐崛起的时期,那么侏罗纪就是恐龙成长的时期,直到白垩纪恐龙时代才迎来全盛时期,达到顶峰。
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区别
尽管侏罗纪和白垩纪都是恐龙时代,但这两个时期的地球陆地位置、气候和环境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侏罗纪,被子植物几乎没有发展空间,但在白垩纪,蜜蜂的出现帮助被子植物授粉,使它们逐渐繁荣,几乎所有后来崛起的哺乳动物都吃被子植物。
与侏罗纪相比,白垩纪恐龙占据了更多的生态空间,甚至许多鸟类恐龙也在天空中飞行。更激烈的竞争也导致了许多不同形式的恐龙的演变。
然而,白垩纪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导致地球霸主恐龙灭绝,只留下一些鸟类恐龙继续进化。从那时起,地球已经从龙兽时代变成了动物并存。
侏罗纪和白垩纪属于恐龙时代,但环境气候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