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自幼聪明过人,后进士及第,初授乌程县尉,迁太子左司御率府周曹,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少卿等职,迁工部侍郎,父亲苏壮死后袭封徐国公。开元四年(716年),苏迅与广州都督宋靖一起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作为盛唐之交的著名文士,与宰相燕国公开表示同名,并称“燕许大手笔”。开元八年(720年),苏迅罢相改为检校礼部尚书、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开元十五年(727年),苏轼病逝,终年58岁,追赠尚书右丞相,文宪。洛阳人想念他,所以他们根据他的形象在龙门山雕刻了一尊观世音石像。
轶事典故
思如泉涌
唐隆政变后,苏负责起草诏书。他漫不经心地说,让书籍抄写不仅速度快,而且考虑得当。书籍官员多次对他说:“请慢慢口述。我们不记得了。恐怕我们会把手腕弄坏的。”首相李桥叹了口气:“苏舍的人像春天一样思考。我比不上。”
不让前朝
开元初期,苏和李担任中书侍郎,掌文。有一次,唐玄宗对苏说:“那么中国就有李和苏的味道,当时叫苏李。现在我有你和李,我并不比他们差。”
子过其父
当宋静和苏毅一起执政时,他们的关系很和谐。苏毅对宋静很谦虚,并尽力帮助宋静。宋静对人道:“我和苏的父子,同时,苏仆射(苏)慷慨的老人,是一种民族武器。然而,苏胜过他的父亲,在对政府提出建议和处理政府事务的敏感性方面。”
不易忠节
苏在益州历史悠久的时候,司马皇甫勋出使蜀国,要钱买金臂、琵琶、精致的鞭子等东西,但苏拒绝给钱。有人建议:“你离京都很远,不要违抗皇帝。”苏说:“聪明的皇帝不会用他的私人爱赢得公共利益。我怎么能因为远离京都而改变忠诚的部长呢?”
遗书止寇
贵州蛮酋庭院与吐蕃勾结,入侵唐朝。苏苏时任宜州长史。他抓获一名间谍,不顾官员出兵的要求,向朱庭修书,说:“别这么做!”并把间谍还给了他。朱庭院感到羞愧,不敢再动入侵的念头。
玄宗罢猎
苏苏出葬时,唐玄宗在咸宜宫游玩,正要去打猎,得知这个消息后,悲伤地说:“苏今天下葬,我怎么忍心去玩呢?”于是他回到了宫里。
人物评价
马载:古称一日千里,苏生已有。
李乔:舍人思若涌泉,乔所不及。
刘芳:玄宗以雄武之才,再开唐统,贤臣左右,威至在已。姚崇、宋靖、苏迅等,都是骨卡大臣,镇以宁静,朝有定,下无觊觎。
崔群:玄宗初得姚崇、宋靖、卢怀慎、苏、韩休、张九龄则治,用玉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所以用人得失不轻。
元祯:我玄宗明朝的前皇帝得到了姚元崇和宋靖,使之铺陈大法,与人神和谐,而张说、苏贞、嘉贞、九龄之徒都能永远弥缝,不失纪律。
李德裕:近世诏书,唯叙事外自为文章。
刘昫:⑴唯公是相,以节俭为家,许之涌泉,宋京称其为过父。困难时期,节操不回,善始令终,先后无愧。⑵性廉俭,所得薪酬,尽推与诸弟,或散之亲族,家无余资。
徐钧:两同寅喜协和,这心相处直无阿。广平补琏虽然好手,公与弥缝力最大。
与苏相关的轶事有哪些?后人如何评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