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后,开始封赏。洪武三年四月分封诸王(朱元璋亲生儿子),诏封王子为秦王、晋王、迪为燕王、吴王、楚王、齐王、齐王、齐王、赵王、鲁王。后期还有一波新的封国活动,基本分封了26个儿子。然而,在朱元璋自己的26个儿子中,除了四个儿子朱迪靖难以登基成为正统皇室继承人之外,王子朱彪及其诸子正在削藩,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没有儿子逐渐无法继承。特别是在明末的农民起义中,李自成和张献忠被清兵屠杀后,在朱元璋的诸子中,没有一个藩王能像明朝一样生存和继承。但除此之外,那就是洪武五年分封的靖江王一脉,国佐在明代诸藩中延续时间最长,几乎与明一代相同。
朱元璋有三个兄弟,都早逝,但朱兴隆留下了一个儿子。他是朱元璋定鼎江山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侄子——朱文正。朱文正(1336-1365)是朱元璋的侄子,也是朱元璋集团的核心人物。他曾任军队最高衙门“大都督府”的大都督。
在与陈友谅的决战中,朱文正作为朱元璋的主要将领,充分发挥了不亚于同时代任何著名将领的军事天赋和指挥能力。创造了朱文正人生的巅峰,把他推上了元末明初诸将星的神话舞台。
然而,洪都保卫战后不久,朱文就在部下的鼓励下,想投靠张士诚,背叛朱元璋。朱元璋是朱元璋的先发制人。朱元璋本来想处死朱文正,但由于马皇后的劝阻,他没有这样做。相反,他在桐城软禁朱文,最终被囚禁。
为了弥补侄子,朱元璋在分封藩国的过程中,并没有忘记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朱守谦的封地靖江(洪武五年更名桂林)是岭西重镇。“奠定五岭之表,连两广之交,屏蔽荆衡,镇慑交海,枕山带江,控制数千英里。元璋封守谦于此要地,希望他“谨慎边境,翼卫皇室”。洪武五年(1372年)在桂林市独秀峰下修建靖江王府,立宫宇庙社数百个,外面有高城周垣相护,气势十足。诸子在军政权力、官属规制、护卫甲兵、采禄赏赐、册宝仪仗等方面一视同仁。
靖江王也是明朝一个特殊的附庸王。它在政治和经济待遇上与成千上万的明朝国王有很大的不同。在许多方面,它享有相当于王子的水平,或低于王子的水平,但高于国王的特殊待遇。《明史》记载为“鲁视君王,官方亲王的一半”,洪武九年决定“靖江王,每年米2万石,钱,余物半王”。
明朝规制,王子封亲王,授予金宝、金册,亲王子封君王,授予镀金银印、银册。靖江王虽以侄孙封王,但祖先是朱元璋的长兄,地位独特。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守谦第一次获得靖江王的授金册和金宝;在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8月成为祖先后,朱赞仪也被授予金册和金宝,但却被授予为君王之宝;而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朱佐敬攻位时给银印,低于君王,宣德改用金涂,与君王等。但册子一直是金册。靖江王的冠服、车露仪仗、朝贺礼仪等与亲王大致相同,官属、护卫人数也在亲王府范围内。靖江王的冠服、车露仪仗、朝贺礼仪等与亲王大致相同,官属和护卫人数也在亲王府范围内。《明史》卷54《礼志》记载:“靖江王被亲王封,所以被视为秦晋。”
也就是说,为了弥补为自己出生而死的侄子,朱元璋让后代享受了近乎自己儿子的待遇,超过了后代郡王的待遇水平。
靖江国藩王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在明代藩王中地位最为特殊,是明代唯一一个直接封为王的旁支宗室;第二,建藩最早,灭亡最后。国佐在明代诸藩中持续时间最长,几乎与明代一致。靖江王是中国历史上传袭时间最长的藩王。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到南明永历四年(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他传袭了十三世十四任王,超过了明朝其他藩王。
明朝世袭时间最长的藩王:朱元璋的儿子没有这样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