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十四年(779年),李适为唐德宗即位。李适在位27年,在这27年里,他经历了许多起起落落。李适在位期间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恰好是唐代藩镇势力最猖獗的时期。藩镇猖獗的原因源于德宗一朝的“奉天之难”。
奉天之难的爆发与唐德宗有很大关系。李适继位时,父亲唐代宗李宇留给他的国家是外来回族、吐蕃等外国人虎视眈眈,内有藩镇相互联合,时局动荡。刚登基的皇帝对藩镇的姑息不满,试图用武力解决不安分的藩镇,并采取了坚决的镇压政策,尽快实现统一。
从表面上看,削藩确实是一件好事。只有加强中央统治,才能确保国家稳定。但削藩的前提是国家富强,实力充足。显然,此时的大唐并没有相应的实力,这也不是削藩的好时机,所以遭到了强烈的反击。如此强硬的镇压政策导致各藩镇严重反弹,导致各地藩镇节度集体讨伐。一是建中二年,四镇朝廷不承认父死子继的节度使继承制度变得混乱。后来又到了建中四年,淮西李希烈自立,泾原兵叛乱,短短几年内天下大乱。在此期间,李适经历了泾原兵变,不得不放弃长安城出逃奉天。这就是后人所熟知的“奉天之难”。
在这场战争中,有四个人被称为国王,两个人被称为皇帝。面对如此失控的局面,唐德宗痛苦地下达了自己的法令,公开承担了造成世界混乱的责任,并宣布赦免四个城镇,称未来“一切都像以前一样”,避免了唐朝的崩溃。
“奉天之难”可以说是安史之乱后大唐内部的又一大叛乱。虽然唐朝最终逃离了灭亡的边缘,但这种“奉天之难”彻底消失了唐朝朝廷的威严,最终成为晚唐灭亡的标志性事件。此后,唐朝无法连根拔起藩镇势力,加速了唐朝的灭亡。以至于唐德宗死后,唐朝出现了三次ZTE,但最终都无法回到天堂。
奉天之难是如何爆发的?为什么会成为晚唐灭亡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