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六年春天(公元228),诸葛亮北伐中原,亲自率军攻打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县叛魏归降诸葛亮,在关中引起了巨大震动。魏明帝曹睿亲自带领大军坐镇西安,手下大将张合与马苏在街亭交战。由于马苏违反诸葛亮的作战部署,行动不当,被张合打败,街亭也丢失了。诸葛亮的军队返回汉中后,诸葛亮处死了马苏。为此,诸葛亮还自贬三级,从丞相降为右将军。斩马苏时,三军垂泪,诸葛亮也垂泪而为,这就是著名的典故“挥泪斩马苏”。
据一些史书记载,马谡临刑时,十万人为他流泪。马谡下狱时,有人为马谡求情,诸葛亮不同意。后来,接替诸葛亮执政的蒋婉来到汉中,对诸葛亮说:“春秋时节,楚国杀了将军,文公才高兴,这是一件非常明显的事情。现在世界还没有稳定,这个时候杀了一个有智慧有计谋的人,难道不可惜吗?诸葛亮哭着说:“兵圣孙武能胜天下,在于他用法明确。”
楚成王时期,楚国杀死了大将得臣。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城濮发生了一场大战。战前,楚成王本来打算撤军回国,但将军不同意,要求与晋国作战。楚成王给了他一小部分兵力,自己回国了。战争期间,晋军实行了“撤退三舍”的方式,这不仅是为了履行晋文公在楚国的承诺,也是一种麻痹敌人的战术,果然打败了楚军。得臣带着残兵逃走了。然而,楚国这次的失败并没有严重损害它的活力,楚国的令尹成得臣又是一位治军有方、屡立战功的将军,@ 晋国大臣都很高兴,独晋文公秋眉不展。不用说,他很担心,一旦有一天再次与楚军相遇,得臣必然会用打胜仗来一雪前耻。但回国后,楚成王指责得臣,得臣无法自辩,自杀身亡。消息传到晋军,晋文公说:“我在外打楚国,楚国在内杀将军,这叫内外呼应!“这才露出喜色,然后北渡黄河回晋国,论功行赏。
按照这个“历史教训”,马谡能不杀吗?
很明显,蒋婉的意思是马谡不能杀。
一个将军因为自己的错误,把士兵的生命白白扔在战场上,活着的人都被称为可杀,这样的将军应该被杀。马苏临死时,有10万名士兵为他哭泣。可以看出,如果他不杀马苏,蜀国的军心就不会受到影响。
诸葛亮泪流满面地杀死了马苏,这也表明他有一种遗憾。
马苏死后,诸葛亮对刘禅说“街亭违反军令的错误”,责任在于他的“就业不当”。他还说,“根据春秋军事失败惩罚教练的原则”,他承担了所有的责任,并要求“自我贬低三级”。
有两个问题:就业不当和全部责任。用人不当意味着刘备临终前曾告诉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能委以重任。根据蒋婉的说法,这个人是个好顾问。诸葛亮让他带兵独当一面,就是用人不当。承担全责有点复杂。春秋时期,秦穆公要攻打郑国,大臣劝阻他,说“劳师袭远”不可能不泄露消息,难以取胜。奔袭千里,要越过其他国家,没有后援,一旦发生事故,就是灭顶之灾。秦穆公不听,决定偷袭郑国。结果秦军失败,带兵将领成为晋国(途经之国)的俘虏,后来在文赢(晋襄公母、秦国女子)的干预下释放回国。根据军法,秦国这些将领的最低处罚是处死自己,但秦穆公承担了全部责任,说一切责任都是自己承担的,赦免了这些将领。而且这些将领也不负秦穆公,以后真的勇敢地杀敌,打败了强敌晋国。可以说是一种担全责任!其他的全部责任是教练负责领导,具体的将军负主要责任,就像一种强制机制。
按照春秋时期秦穆公的做法,马谡也可以不杀。
马苏也有可能不杀马苏,那就是把马苏送回成都,让刘禅处理。这样,只要有人站出来表达爱意,诸葛亮就可以通过皇帝的口赦免马苏。
然而,诸葛亮“先斩后奏”,杀了马苏。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马苏呢?当然,我们不想说马苏是否应该被杀,而是为什么要被杀。
关键是马谡的死在于他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动指挥”(违反了亮度),这是诸葛亮绝对不能容忍的。“节度”一词很有意思,是部署还是指挥调度?起初,刘备曾警告诸葛亮,马苏这个人不能重用,但诸葛亮还是用了,为什么?他只想用新人,树权威。蜀国当时没有人吗?有。赵云、邓芝这些人只能当偏师疑兵,魏延、吴一只能随军而行,而马谡却得到了这样一个成功立业的机会。如果赵云老了,魏延呢?但他总是想着能承担责任!“诸葛平生只谨慎”,按照诸葛亮的性格,他不可能在这样的战争中用生不熟!关键是上面提到的人都是刘备的“老人”,是刘备时期成名的人。还有李燕,他是刘备托孤的重臣之一,刘备让他“统一内外军事”。但是刘备死后,他能“领导”像北伐这样的对外军事吗?诸葛亮本来想给刘备一个不让用的“老人”机会,让他成为“新人”。不幸的是,马苏不仅不争气,而且不听话。如果他输了,他怎么能不死呢?就军事而言,“胜败是兵家常事”,这次失败需要马苏的命运吗?如果是这样,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到底还没见过长安,胜利在哪里?谁来承担师出无功的责任?此外,这一次,蜀汉征服了原属魏国的三个县。街亭失败后,1000人被带回汉中,这不能算是完败!
诸葛亮在这次北伐中得到了一个人——姜维。诸葛亮写信给留守丞相府的人说:“姜伯约...永南和季常的才华比不上他。“姜维在军事上非常机智能干,他既有勇气又有忠诚,又深刻理解兵法。“永南就是李邵,和弟弟一起被称为“李氏三龙”;季常是马谡的哥哥马良,年少有才,刘备入蜀,马良留在荆州,被任命为左将军。出使东吴,尊重孙权。这两个人都比不上姜维,可见诸葛亮对姜维有多重视。诸葛亮封他为义将军,还封他为阳亭侯。此后一路高升,六年后诸葛亮去世,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并“统帅各路军马,加封平襄侯”。
姜伟只是一个例子,这表明诸葛亮正在选拔和培养新人。姜伟回到蜀国时,27岁。与懂军事的新人姜伟相比,让诸葛亮伤心失望的马苏还想活吗?
诸葛亮怎么不杀马苏,到底有多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