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春秋初期发生的一段历史,一母二子为郑国政权相互搏斗。
据《左传》记载,“不如黄泉,没有相见。”
春秋初期,郑国和秦国一样是一个新的小国,但由于护送周平王的成功,他被封为清士,并获得了大量肥沃的土地。在周王室的支持下,他很快成为当时的一流大国。
郑武公的妻子是沈国君的女儿吴江。她为郑武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出生时难产,被命名为“生”。第二个儿子很顺利,被命名为“叔叔段”。
因此,吴江一直讨厌长子,但他非常喜欢次子公叔段。
春秋时期,君位传承往往是长子制,但在郑武公病重的时期,武江多次要求将共叔段改为储君,却被拒绝。
据《史记》记载,二十七年,武公疾。夫人请公,想立段为王子,公弗听。
事实上,母亲喜欢哪个儿子只是一件私事并不重要,但吴江不是一个普通的母亲,这也为郑国内的混乱奠定了基础。
郑武公在公元前744年去世,继位为郑庄公。
郑庄公在位期间,他在经济上不断增强实力,在外交上消除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使郑国“小霸”于诸侯。
然而,内部政权却发生了一场风暴。
看到自己喜欢的小儿子没能成为君主,武姜非常心疼,于是摆出母亲的架子,要求郑庄公赔偿共叔段,把虎牢关作为封地。
虎牢关地区是地形危险的关塞,地位很重要,郑庄公真的不能给人。
吴江还选择了京邑(兴阳附近)。这个地方太大了,几乎占郑国的三分之一。许多大臣提出了反对意见,但郑庄公仍然把京邑给了他哥哥的叔叔段。
事后大臣祭仲劝诫,武江怎么会有满足之日,如果共叔段的势力发展起来,后果将难以收拾,郑武公却神秘地笑了笑。
正如预期的那样,共叔段得到京邑后,积极扩大势力范围,征服了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
短短十多年,从京邑到林延,共叔段掌握了郑国的半壁江山,实力完全可以与郑庄公抗衡。
公元前722年,共叔段认为时机成熟,下令储备粮草装备武器,做好反叛郑武公的最后准备,并通知母亲吴江及时开门。
《史记》记载,段至京,修治甲兵,与母武姜谋袭郑。
看到这一点,郑国大臣们非常焦虑,纷纷建议先下手为强,但郑庄公还是脾气好,一言不发。
虽然郑庄公表面上无视哥哥的叔叔段,但他已经秘密派探子躲在叔叔段周围,对他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
在共叔段发动战争的前夕,郑庄公决定先下手为强,带领军队征服京邑。
当时,共叔段还没有举起反旗。京邑的大多数官员仍然忠于正直的郑庄公。此外,愤怒的军队和士兵来到城市,他们很快背叛了共叔段。
共叔段见势不好,率军逃到严地,不久被追击的郑国军队击败,再次逃到卫国共地,这也是共叔段的由来。
叛乱结束后,郑庄公将母亲吴江安置在城英,并当面发誓,“不如黄泉,不见面。”
但没过多久,郑庄公就后悔了。如果他不善待他的母亲,他会被指责,所以他派人在地下挖了一条隧道,并邀请武姜在隧道里见面。
毕竟,吴江和郑庄公是自己的母子,更不用说第二个儿子的叔叔段已经逃走了,郑庄公成了她唯一的希望,所以他们在隧道里等郑庄公。
《史记》记载,在岁余时期,我后悔我的母亲...于是遂从之,见母。
俗话说,“在隧道里,它是幸福的”,典故就来自于此。经过这次友好的会面,武姜得到了很好的服务,郑庄公也摆脱了不孝的罪行,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贤明君主。
“郑伯克段于燕”这件事,虽然让郑庄公坐稳了国君之位,但也拉开了礼崩乐坏的序幕。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奸雄,很多人会想到三国时期的曹操。事实上,西汉王莽和南北朝的尔朱荣都无法与郑庄公媲美。
内心主要体现在对待弟弟母亲的事情上,明明知道共叔段有不臣之心,却故意放纵他走向毁灭之路。
大隧见母亲,既惩罚了母亲,又没有留下不孝的骂名;
对外主要体现在周王室,郑庄公是东周卿士的身份,相当于后人的宰相,既能执政又能征求诸侯,权力极大。
但郑庄公只享有权力,却不履行义务,结果与周王室发生冲突。
经过一番战争,周天子面面扫地,微风不再,郑国一举成为中原最强的诸侯国,郑庄公小霸于诸侯。
【不见黄泉】从何而来?拉开了礼乐崩溃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