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晋国不分裂,秦国还能统一世界吗?以下是详细的文章介绍。
我把这个问题分为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晋国会分裂?第二个问题:秦国为什么能统一世界?第三个问题:晋国有机会不分裂秦国吗?第四个问题:秦晋也杀死了宗族势力。为什么结果相反?
通过对这四个问题的分析,你会发现问题背后的背景挖掘远比问题本身更精彩!在回答问题时,我们打破了回答的顺序,首先回答了第四个问题,并把最精彩的问题留到了最后。
战国七雄、韩、赵、魏是一体的。秦国并入六国,只有一个赵国,几乎耗尽了秦国的兵力储备。如果不是六国各有鬼胎,不是秦并六国,而是面临被摧毁的危机!
1.军事实力比较
人们只记得虎狼之师秦师,却忘记了晋六军和分裂后的魏、赵、韩三军,都创造了一系列让秦人输得一塌糊涂的战绩。
与秦师相比,晋六军有点“胜之不武”。毕竟,当时的秦国相对较弱。与秦师相比,魏、赵、韩三大军事力量的总和明显高得多。
军队战斗力:
军队数量: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是最野蛮的肉搏战,双方胜负的第一要素是数量。战国末期,秦国人口约4500万,韩、赵、魏三家人口约800万。秦国远不如三国总和。
战略纵深:
三晋和秦军的主战场集中在黄河两岸的河东和伊关,这是由秦国“蜗居”关中的地理条件决定的。如果三晋攻击秦国,他们将比秦国有更多的选择。
几场关键战役:
秦灭三晋的几场关键战役,如上党战役、长平战役、邯郸战役、大梁战役等。如果三晋统一部署,秦国将没有获胜的机会。由于篇幅不同,逐一进行了分析。
如果简单地用数学题的方式来比较秦国和三晋的军事实力,秦军是无法比拟的,但事实上,这种比较毫无意义。
2.人才储备比较
人才是国家兴衰的基石。秦国的崛起得益于人才的出现。准确地说,得益于客卿制度,即六国人才的引进。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几个改变历史的大人物都来自三晋。
张仪,公孙衍
张仪和公孙衍都是魏国人。秦孝公时期,他们纵横搅天下。尤其是魏、韩、楚三国,深受张仪之苦。公孙衍为秦国获得河西之地做出了巨大贡献。
商鞅
范睢
秦昭襄王时期最重要的战略家,他提出的“远交近攻”,奠定了秦国并购六国的基本战略。
李斯,吕不韦
这两个人是继商鞅之后秦国最重要的政治家。
尉缭子等
尉耀子是魏军事家,秦始皇兼并六国的重要军事家,鬼谷子的高徒。
与客卿相比,秦国的当地人才要暗淡得多。除了几个军事家,政治家几乎是空白。如果三晋不分裂,留住这些人才,秦国的崛起就是空谈。
3.比较地理优势
最简单粗暴的原因是三晋横跨秦国东出之道。秦要想统一世界,首先要灭三晋,除非它从楚地打开缺口,从南向北进攻。
秦国的地理位置更适合防守。由于两个原因,它可以走出关中:一是累世功业,逐渐走出河西,关中,获得多线攻击的机会;二是三晋分裂,无法形成合力。
假如三晋一体,秦国三面被围,想走出关中,其实很难,连守住关中都是个问题。
结论:通过不合理的简单积累比较,如果三晋不分裂,秦国无论如何都不是对手,更不可能赢得六国合并的几场关键战役。
然而,上述问题的答案实际上毫无意义。三晋不是积木,任意搭配组合,秦统一世界有其内在动力。那么,为什么秦统一了世界呢?
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建立了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政治制度,极大地释放了社会生产力,进而促进了秦国的实力。
虽然三晋也进行了社会改革,但它是一种局部修复技术,与商鞅的改革完全不同。商鞅的改革是一场推倒性的重建和革命。它构建了以皇权为核心的社会结构,形成了以秦法为中心的运行体系,消灭了贵族特权阶级。这一结构在未来2000年内没有改变,这远远超出了三晋改革的可比性。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秦国的士兵可以通过建立军事成就来成为官员。其他国家不能。无论士兵们做出了多大的贡献,他们最多都会获得物质奖励,这是不可能改变他们的身份和巨大的动力差异的。
另一个例子是,为什么秦国有如此强大的动员能力?秦国建立了王权一元制度,权力高度集中。六国不是。他们受到贵族势力的约束,国家一直处于利益纠纷状态。
事实上,晋国不分裂的前提条件并不存在,晋国的分裂也是由长期的历史条件演变而来的。
晋分裂最早起源于曲沃桓叔。为了防止历史重演,晋献公及其父祖打开了对宗族势力的杀戮,导致了政治势力的真空。晋文公登基后,随他流亡的士族集团迅速弥补了这一空缺,成为晋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特政治结构。
后来晋文公以这些士族势力建立了六军,形成了军政统一的国家结构,政权逐渐进入六卿控制的格局,晋国的分裂就是这样。
所以,问题来了,晋国和秦国都消灭了宗族贵族势力,为什么秦国长大了,晋国却分裂了?
1.替换和重建两种不同的模式
两者表面上是一样的,但本质上是非常不同的。秦国推翻了旧制度的重建,用新的模式取代了旧的结构。晋国摧毁了旧的力量,而不是重建了新的结构。它仍然保留了原来的结构,只是用新的力量取代了旧的力量。一般来说,它是一种新瓶装的旧酒。
商鞅变法后,原来的等级制度消失了,贵族变成了平民。全国只有一个特权阶级,其他都叫编户齐民。社会运作的唯一规律是法律。
2.目的差异
同样的行动,为什么形成两种模式,源于两国从一开始就消灭宗族势力的目的性差异。
秦商鞅变法的目的是消灭特权阶级,形成高度集中的国家意志,从而提高社会公平性,提高决策效率,形成利益中心。@ 改革前,商鞅设计了一套有计划、有目的的全套替代模式。
晋国不是。其出发点是防止普通系统对直系的威胁,以简单粗暴的身体消灭为目的。@ 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宗室势力消失后,谁是他们的替代者?换句话说,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要进行结构调整。
因此,两国的同一举动,秦国是深度改革,晋国是政治事件,不同。
3.晋国分裂的必然性
晋分裂是不可避免的,有两个原因:
首先,晋国的政治结构没有改变,仍然是宗法制度的等级结构,这决定了它仍然像秦国以外的其他诸侯国一样走向礼坏乐崩,君权受贵族控制,导致政权松懈。如田氏代齐、三桓代政等。
综上所述,所谓“如果晋国不分裂”的前提是不存在的。只要宗法制度存在,即使晋国不分裂,它也会像其他五个国家一样衰落。秦国合并了六个国家。这不是军事实力的单一因素。根本原因是它建立了一个符合历史潮流的新结构。
如果晋国没有分裂,秦国还能统一天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