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适,唐德宗,唐朝第九位皇帝,下面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第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经过几百年的统治,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画卷中浓墨重彩的篇章。唐初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才济济,幅员辽阔。最繁荣的时候,有300多个国家来到唐朝朝贡,唐代诗人王维曾经用过:九天竺合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璃描绘万国来朝时的壮观景象。
从长安的金戈铁马,到玄武门的血腥变化,到贞观盛世的开明盛况,开元盛世的歌舞升平..从唐初的雄浑潇洒,到中唐的繁荣庄严,再到唐末的悲惨腐朽,唐朝历经数百年。唐朝的枯萎始于安史的混乱,在安史的混乱中达到了顶峰,然后像彗星一样坠落,一路下降直到灭亡。
人们常说,唐朝的灭亡始于玄宗后期不询问政治事务,肆意下放权力,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唐朝的衰落与玄宗无关,也与唐玄宗后期的平庸皇帝有关。然而,唐朝完全灭亡了,但另一位皇帝唐德宗李适。
(一)执政初期——开明精干,雷厉风行
唐德宗是唐朝的第九位皇帝。他是唐肃宗李恒的长孙和唐朝宗李宇的长子。天宝14年(755)安史之乱爆发时,李适才14岁。第二年,战争爆发。唐玄宗逃跑时,世界一片混乱。李适一路跟随其他皇室成员流离失所,饱受战争之苦。
宝应元年(762),代宗即位,安史之乱已经结束。这时,李适被任命为全世界的兵马元帅,在众多将领的帮助下平息了安史之乱,从而赢得了众人的青睐。后来,他作为长子被任命为皇太子,并在38岁时成为皇帝。
即位初期,李适表现出了精明强干、轰轰烈烈的一面,当时的朝廷颇具中兴气象。具体来说,李适主要做了三件重要的事情,让当时的朝堂焕然一新。一是收罢兵权,将兵权归中央。李适即位后,当时帮助他平息安史之乱的将军郭子仪被尊为尚父,但他放弃了在军中的地位,并将他的老将分散到各个地方担任节度使者。其次,他提倡节俭。当他刚到位时,他减少了鹰风筝、山南枇杷、江南柑橘等进贡,直接废除了一些珍稀动物、奴隶、春酒、铜镜、麝香等地的进贡。甚至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他把许多宫女遣散出宫,展现了新君即位后崭新的气象。
@ 他还和宦官保持距离。作为皇太子,李适看到了父亲的代宗,非常喜欢宦官。当时他在朝廷,知道隐藏的灾难,就吸取了教训,远离宦官,亲近朝廷大臣。他还雷厉风行,把当时心怀不轨的宦官刘忠翼送死,以示自己的决心。这样,李适在即位初期确实有中兴的风格,也给当时的朝廷官员带来了很大的希望。但随着他即位时间的推移,唐德宗逐渐开始放纵自己,最终导致了灾难。
(二)即位后期——放纵自己,昏庸无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适改变了过去远离宦官、勤俭节约的形象。相反,他开始接近宦官,怀疑大臣,任命奸臣,大肆收钱。
首先要说的是李适姑息藩镇的问题。李适曾经经历过被安史之乱的叛军追逐的黯淡时刻。他心里知道藩镇的问题不能容忍,所以在初政的时候就向割据河朔的藩镇集团开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开始陷入僵局。李适的削藩遭遇挫折,甚至后来引发了奉天之难,这使唐德宗非常沮丧,他对藩镇的态度也逐渐从强硬转变为姑息。最后纵容藩镇割据混乱的局面,却再也回不去了。
@ 谈到唐德宗李适对宦官的态度逐渐从远到近。建中四年(783),泾原镇发生兵变,攻占长安,李适被迫仓促逃跑,这次逃跑也成了李适对宦官态度的转折点。当时,唐德宗陷入了困境,但他精心训练的禁军此时无法召集士兵保卫皇室。当时,他唯一可以信任的人是窦文场、霍仙鸣和其他他被压制的宦官。这使得逃过一劫的李适开始改变态度,逐渐信任甚至重用宦官。这一变化直接导致了后来宦官专权的现象,使宦官成为李适未来政治中心的重要力量。
而且在李适之后的唐朝皇帝中,有两位都死于宦官之手。李适与宦官的亲近直接关系到后来唐朝的政治腐败和黑暗,唐朝的衰落也加快了进展。此外,李适执政后期还亲小人、远贤臣;大肆收钱,也促进了唐朝的进一步衰落。据说李适执政后期的昏庸无度是唐朝灭亡不可忽视的推动者。世界上的事情一般都是这样。如果他能更加坚定自己的初衷,不忘自己的使命,一路走下去,唐朝中兴也指日可待。但自甘堕落最终总是为此付出代价,而李适的堕落则让一个王朝为他陪葬。
唐德宗李适使唐朝彻底灭亡。你为什么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