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割据现象发生在唐朝中后期,最终导致唐朝灭亡。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大家一起来看看。
说到唐朝,我们可以想到它鼎盛时期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但历代封建王朝都逃不过盛极必衰的规律。王朝的繁荣需要几代人的管理,而王朝的衰落只需要某个时间点的努力。盛世大唐也是如此,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以此为起点,盛唐的气息一去不复返。唐代安史之乱后,各种复杂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最严重的问题是藩镇之乱。
藩镇割据的原因,其实早在唐初就已初见端倪。开元盛世时期,边境节度的设置,造成了唐朝的军事实力,外重而内轻。各地节度控制着主要军队,而唐朝内地控制的军队不仅人数低于各大藩镇,而且战斗力明显令人担忧。后来,虽然有郭子仪这样的名将帮助唐朝收复两京。然而,混乱的不彻底也为未来的大唐留下了严重的藩镇基础。在藩镇分裂的混乱中,最著名的是唐德宗时期的“二帝四王”混乱。
唐德宗时期发生了“二帝四王”之乱。此前的安史之乱,导致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到德宗年间,藩镇在其统辖区内设立了自己的官职,并拦截了国家税收。在这些藩镇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朔三镇,这三镇军事力量雄厚,动则威胁到唐朝的统治。也正是这样,唐德宗即位后,便以除藩镇为己任,毕竟“卧榻一侧,怎能让别人睡得很香”。但他没想到的是,自己过于激进的方式却一下子闹出了四个王加两个皇帝。
建中二年,成德镇的李维岳向朝廷要求继承节度使的官职,这种儿子继承了父亲的官职。唐代中晚期是很常见的,正因为如此向皇帝请奏,更多的只是走一种形式。但是德宗皇帝不这么认为,他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下令不允许李维岳继承节度使。以此为导火索,越来越多的藩镇卷入其中。唐德宗当时也做好了准备,他命令淮西节度使李希烈率军征服四逆,但唐德宗错了,打藩镇的还是藩镇。尽管李唯岳的叛乱后来被镇压,但各地的藩镇依然如铁板一块。
当时的节度使相互勾结,以至于王武俊称赵王、田悦自称魏王、李纳称齐王,朱涛称冀王。有一段时间,在华夏海内,烽火连天。这时,曾经与叛乱有关的李希烈要求当时的德宗皇帝扩大辖区,德宗皇帝不允许。除了愤怒之外,李希烈和当时已经称王的藩镇一起反抗唐朝的统治。无奈之下,德宗迅速调动兵力进行征讨,却没想到迎来了更大的灾难。当时征服的军队冒着风雨来到长安,皇帝甚至用粗食蔬菜招待他。军队变了,转而攻打长安。这就是历史上的“泾原兵变”,兵变后的士兵立刻把当时的朱当成了秦帝,李希烈在此后不久也自称楚帝。
“二帝四王”战争几乎席卷了整个中原。当时德宗皇帝别无选择,只能下罪自己诏,赦免四王。让唐军集中全部兵力,打击李希烈和朱,使战争平息。后人在评判德宗年间发生的动乱时,都感慨盛唐一去不复返。与此同时,在这场叛乱之后,唐德宗也开始使用宦官,导致唐朝在未来遭受藩镇分离的痛苦时,陷入宦官专权的困境。
在唐末藩镇割据之乱中,最著名的事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