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在处理边境问题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唐朝一直以精锐骑兵的身份采取主动进攻战略。在唐玄宗时期,这种战略进攻已经完全转变为战略防御。正是在唐朝国防战略的转变下,节奏使这个职位进入了历史的舞台。
可以说,唐朝节度使官职的设置为唐朝的边境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从边防的角度来看,节制的设置可以使唐朝在受到边防威胁时迅速做出反应。而且,唐朝的节度使往往统辖数州的士兵,这使得唐朝在面对边境突然出现的情况下,能够做出快速的反应。然而,节度使职位作为唐朝兵制瓦解的产物,也成为唐朝最终走向灭亡的重要祸根。那为什么呢?
@ 说到唐朝节度使的设置,我们不得不提到唐朝“天宝十节度使”的官职设置。当时,这十个节度使职位的设置,全部分布在当时的边防重镇,包括安西、北庭和河北三镇。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在面对边境问题时总能占据一定的优势。然而,这种情况也形成了边关将军手握重兵,进而威胁皇权。
事实上,唐玄宗执政初期,就有大臣向唐玄宗进言,陈言边镇节度使权力过大,造成唐朝外重内轻的局面。然而,唐玄宗并没有注意到这样的上奏。因此,最终手握三镇重兵的安禄山,起兵反叛,最终将唐朝的盛世付之一炬。由此可见,边镇节度使职位的设置成为唐朝为自己埋下的祸根,对于中晚唐来说,这种灾难是完全不可逆转的。
据说唐朝的节度使官职造成的弊端完全不可逆转。在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变乱平叛不彻底的原因使唐朝无法在制度层面上改变节度,使裂土封王的局面。而且,原本只部署在边镇地区的节度使,到中晚唐时期就呈现出向内地蔓延的趋势。虽然唐朝很多皇帝都致力于改变这样的困境,但他们永远无法长治久安。这种情况无疑是以下原因。
首先,唐代在中晚期形成了以藩镇制衡藩镇的战略。虽然它可以在短期内消除藩镇势力的一些刺头,但从长远来看,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藩镇问题。其次,唐代中晚期的党争使唐朝陷入了是否压制藩镇的巨大争论,从而使改变藩镇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由此可见,节度衍生出来的问题,完全困扰了唐朝一个多世纪。
@ 黄巢起义爆发后,对农业起义的沉重打击最终使唐朝能够控制的一些节度使者选择叛逃唐朝。因此,唐朝的基础被彻底破坏。这种破坏在于唐朝依靠的神策军的崩溃,使藩镇看透了唐朝虚弱的本质,进而使藩镇自立。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唐朝皇帝在帝国灭亡前的岁月里,完全成为了“周天子”的存在。
历史上,唐朝的节度使职位的设置影响了中晚唐乃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这种情况直到北宋建立才得到改善,节度最终成为唐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节度使官职有什么弊端?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