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关宁铁骑在历史上是真实的吗?接下来,我将向您解释。
关宁铁骑、孙传庭秦兵、卢象升天雄军,并称明末三军,出现在《大明风华》中显然是错误的。所谓关宁铁骑,其实是指祖大寿指挥下以3000蒙古骑兵为核心组建的骑兵部队,其中“关”指山海关。
宁远指的是宁远。这支军队虽然人数不多,但战斗力相当强,是明末能与后金八旗军正面交锋的绝对精英。
由于“关宁铁骑”的起源,祖大寿更有可能成立
目前,关于“关宁铁骑”的起源仍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它是祖大寿建立的,也有人认为它是孙承宗建立的。它是在袁崇焕时期形成的,个人更喜欢第一种说法。
据《明档》记载,崇祯元年(1628年)3月左右,约10万多个蒙古部落返回顺明廷,并被安置在锦州附近。因此,辽东省的将军们招募了大量精英作家。时任锦州总兵的祖大寿直接将部分蒙古人整编为降夷左右营,以蒙古部落首领为将军,形成了一支由祖大寿直接指挥的精锐军队,约3000人,所谓“关宁铁骑”,就是以这支部队为核心组建的。
@ 《明季北略》还明确记载了祖大寿收降夷为家丁,组成军队的事件。《明季北略》还明确给出了降夷的定义:“降夷者,山北靠近辽阳,中国以外是降夷者,降夷外是清地,夹在两国之间。因此,辽东被称为夹道者,被清朝逼迫,属于中国,被称为降夷者。”
结合关宁铁骑的最终归属,我个人认为关宁铁骑应该是一支以降夷家丁为主要战斗力的家族化军队。袁崇焕担任蓟辽督师后,没有时间调整关宁军队。因此,这支军队一直以祖大寿为首,吴三桂手中也会有关宁铁骑,这源于他父亲吴翔与祖大寿的婚姻关系。
皇太极对关宁铁骑的主要战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关宁铁骑和普通骑兵的作战方式略有不同。冲锋时,他们会先用三眼枪射击,然后用三眼枪作为狼牙棒。这样,敌人就很难维持远程攻击的阵型,然后被骑兵强大的冲击力冲走。关宁铁骑的主要记录如下:
1、宁锦之战。天启七年(1627年)5月,刚刚继位的皇太极率兵发动宁锦之战,一方面是为努尔哈赤复仇,另一方面是为了破坏袁崇焕经略辽东的计划。面对后金的进攻,明军的故技重施,用城墙上的大炮轰击敌人,防止敌人靠近城墙。就在后金军冲过开阔地,即将进入大炮死角时,一名骑兵突然在炮火硝烟中被杀。士兵们立即拿着一把三眼铁枪,开始在离八旗军180米的地方射击。铅弹像风一样向八旗军扫来。八旗军还没明白,明军就冲到了最近,把三眼铁枪调了过来,像锤子一样挥舞着枪把,砸到了金军的头上。经过一天的激战,皇太极看到清军损失惨重,不得不下令撤军。这是皇太极第一次看到关宁铁骑的力量。
2、己巳之变。崇祯二年(1629年)秋,当明朝关宁防线难以征服时,皇太极带领军队绕道蒙古,突破竹子奔赴首都。袁崇焕得知后督祖大寿和何可纲率领骑兵进入海关,亲自保卫北京。11月20日,八旗军对北京发动进攻,广渠门外是袁崇焕、祖大寿等关宁铁骑。双方在广渠门外战斗了四个小时,八旗兵最终因无法支撑而退却,皇太极再次被关宁铁骑手击败。后来后金退兵时,皇太极命表哥阿敏善后,但随后被祖大寿击败,关内四城尽复,史称“遵永大捷”。
之后是崇祯四年(1631年)七月的大凌河之战。虽然祖大寿战败,但皇太极对关宁铁骑给予了高度评价。《满文老档》记载“明人善射精兵,都在这个城市,其他地方什么都没有”。
关宁铁骑的结局分为三部分
崇祯八年(1635年),祖宽、祖大乐带领以降夷家丁为主的部队入关镇压土匪。至此,祖家军的善战之名开始在关内流传。崇祯九年(1636年),有人开始称祖家军为“关宁铁骑”。
袁崇焕死后,由于关宁铁骑是祖大寿的私人军队,皇帝和朝廷难以指挥,部队分为三,部分仍归祖大寿指挥,部分归吴三桂指挥,部分转入关内镇压农民起义军。
1、祖大寿部。袁崇焕死后,祖大寿被任命为辽镇总兵官,成为辽军军事首领。此后,祖大寿率领的关宁铁骑在辽东战场上驰骋。直到大凌河战役和松锦战役之后,祖氏家族大多投降清朝,祖大寿率领的家族军队也回到了清廷,成为汉八旗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吴三桂部。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和祖大寿是婚姻关系,所以他们都属于祖大寿军事家族的一员。当祖大寿在松锦战役中投降到皇太极时,吴三桂成为明朝辽军祖军的代表,他的部下也有一些关宁铁骑。然而,在李自成未能诱捕吴三桂后,这支军队与吴三桂一起降级,并一直在吴三桂的指挥下工作,这是吴三桂的主要战斗力。
3、第三部分。这部分关宁军队被调入关内镇压农民起义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支军队最终在历史上耗尽消失。
但由于历史资料复杂,目前关于“关宁铁骑”战斗力的争议很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明末军队严重腐朽的情况下,即使关宁铁骑战绩不佳,与其他明军相比,其战斗力也非常好
历史上关宁铁骑是真的吗?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