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西周的政治制度,很多人都想到了这样一个面貌:以等级制度为体、以礼乐制度为用的森严政治制度。在制度基础上的“等级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将贵族爵位从高到低分为“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度。在五等爵划分的基础上,器械、服装、音乐和舞蹈都以爵位为基础,形成了严格而独特的“礼乐制度”。
人们曾经相信西周五等爵制的存在,并将其作为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基石。例如,朱绍侯在《军功爵制研究》一书的开头说:“毫无疑问,周朝确实有公、侯、伯、子、男的封爵制。”他认为五等爵制是秦汉军功爵制的起源。
事实上,我们目前看到的关于“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的信息,最早只能追溯到春秋时期。例如,在春秋晚期的《国语》中,当周襄王追溯到他的祖先事迹时,他说:“过去,我的祖先有世界,规则千里以为上帝山川百神之祭,为人民兆民之用,为不庭不虞之患。其余均分公侯伯子男,让各有宁宇……”在战国时期写的《孟子》中,也有“天子一、公一、侯一、伯一、子、男同一、五等”。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孟子也承认西周的爵制“其细节是不可闻的”。
西周早期青铜器
根据政治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制度的发展必须从粗糙到精确,从混乱到严格。传说中形成于西周初期的五等爵制度过于严格和标准化,我们不得不怀疑该制度是否真的存在。
记载的五等爵制文献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此时去西周肇建已远,因此断言西周已有五等爵制似乎武断的嫌疑。现在,我们已经在西周发现了成千上万的青铜铭文记录,这些记录是反映西周社会生活的第一手信息。我们能找到关于“侯伯子男”五等爵系统的记录,并证明文献中严格规范的五等爵系统确实存在吗?
让我们从结论开始。在浩如烟海的铭文记录中,确实存在“公、侯、伯、子、男”五个代表身份的文字,但如果仔细整理相关记录,可能不存在以“公侯伯子男”为单位的五等爵制。
在梳理这一点之前,必须先定义关键问题——什么是“爵位”?“爵位”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是什么?作者认为,所谓的“头衔”应该是指一种特殊的贵族身份,必须是长期的世袭,所以在同一家庭中应该相当稳定;根据“五等头衔”,头衔与政治地位和器械规格密切相关,不同的头衔应该有不同的地位,头衔越高,特权越多,反之亦然。
西周五等爵制度是真的吗? 历史上有没有存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