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周朝的诸侯国,前后有五个郭国,由于位置不同,为了分开,所以加上东西南北的区别。周武王姬发消灭了商朝。西周成立后,为了控制原商朝的大面积领土,大量姬姓诸侯国被封存。与鲁国、晋国、郑国、燕国、吴国、卫国等诸侯国一样,本文提到的郭国都是姬姓诸侯国。而且,周朝有五个郭国。当然,对于这五个郭国,分别被晋国、郑国、秦国消灭,几乎都在春秋时期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
一、东虢国
根据《史记》、根据《左传》等史料记载,东卫国是西周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砍伐纣克商后,周文王的弟弟被封在制邑(今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市庾水镇),东卫国成立。东卫国的君主曾在周王室担任官职。
郑国原本位于西周末的关中地区。当时,郑桓公向周幽王请示,将他的人民迁往洛水东部。果然,郭国君为他贡献了十座城市。他终于建立了郑国,历史上被称为“郭快递”。公元前767年,西周灭亡后,郑武公消灭了东郭国、快国,从而促使郑国成为春秋初期的强国。在我看来,郑国消灭东郭国的时候,正是西周到东周的交替。@ 对当时的周王室而言,也没有精力和能力阻止郑国的行为。
二、北虢国
根据《史记》、据《左传》等史料记载,东郭灭亡后,其后裔郭序被周平王封于夏阳(今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地区),历史上被称为“北郭”。公元前658年,晋献公利用顾问荀息献上的假道伐郭之计,从而灭亡了北郭国。对晋献公而言,可谓晋国霸业的奠基者。正是晋献公消灭了众多诸侯国,使晋国的疆域扩大了数倍,为晋文公称霸中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西虢国
对西郭国来说,是周朝的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不同于周文王异母弟郭仲的东郭国。对于西郭来说,首都最初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后来,西郭的首都迁至河南省三门峡,成为南郭。在这方面,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由于西郭君主追随周王室的策略,周平王室东迁后,周王室的衰落也促使西郭国家衰落。
相应地,在曲沃代翼后,晋国开始向周边地区扩张,这促使西郭迁移后的南郭国最终被晋献公消灭。在这方面,在我看来,虽然西郭和晋国都是姬姓诸侯国,但在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崩溃的春秋时期,这种关系显然不能限制晋国。此外,正是晋国、秦国、楚国、齐国等大国不断兼并周边小国,促使周王室的天子宝座,名存实亡。
四、南虢国
在今天的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国君为姬姓,第一代君主名为忌父。至于郭公丑,是春秋时期南郭的最后一位君主。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假道伐郭,从而灭亡了南郭。春秋时期,晋国想吞并邻近的两个小国:虞和郭,两国关系良好。晋如攻虞,郭会出兵救援;晋若攻郭,虞也会出兵帮忙。荀息大臣向晋献公提出了一个计划。他说,要想占领这两个国家,就必须离开他们,让他们互不支持。
因此,晋献公采取了假道伐郭的计划,不仅消灭了南郭,也消灭了诸侯国于国。在此基础上,假道伐郭不仅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典故,也成为古代战争中常见的战术。在战争中,假道伐郭的意思是先用A做跳板,消灭B。达到目的后,回头一起消灭A,或者以借道的名义消灭对方。
五、小虢国
根据《史记》、据《左传》等史料记载,西郭东迁后,原地留有一个小郭国。公元前687年,小郭国被秦武公灭亡,后裔未记载。秦武公( -
前678年),姓赵,名不明,秦国平阳(今陕西省宝鸡市)人,秦宪公(秦宁公)长子,母亲为鲁姬子,秦出子,秦德公兄弟。秦武公是春秋时期秦国第五任国君(前697年)
- 前678年)。
秦武公在位时,除了消灭小郭外,还先后征服并吞并了绵诸、北荣、冀荣、义渠荣、翟、等军族,促使秦国势力到达关中渭水流域。因此,秦武公是秦国非常重要的君主。综上所述,周朝历史上有五个郭国。总的来说,这五个郭国在春秋时期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被郑、晋、秦等诸侯国消灭。
周朝有五个郭国,分别是怎么灭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