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了解明朝的藩王,
明朝对藩王的限制主要体现在政治权利和出入自由两个方面。
对藩王的限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代皇帝左右逐渐积累起来,慢慢让藩王“无法呼吸”。
永乐朝禁止藩王
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后,表面上说要维持祖制,大家都是兄弟,奖励也很大方,但还在继续削藩。
但朱棣削藩比朱允炆缓和了很多,基本上每当藩王出现过矩行为时,都会立即颁布禁令。
起初,代王朱桂要修建王府,朱棣下令规定,今后涉及地方衙门的王府事务,必须向朝廷报告,不能直接向地方下令。
这一条取消了藩王控制地方政府的权利。
当然,在政令初期,执行效果并不好,尤其是地方政府。
永乐元年五月,晋王朱济令有司每20里设火燎,修建桥梁和道路。
这似乎不是一件坏事,但它正在干涉地方行政。
因此,朱棣立即发布了第二条禁令,使诸司不得听从诸王的命令,并明确划分了王府和地方诸司的事务。
这样,藩王就不能叫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也不能随便听命,双向限制。
另一方面,藩王也在逐渐测试自己的权限范围。
三年七月,永乐周王朱瑶在封地内张贴榜文,发号施令,这一举动并不麻烦地方政府。朱迪:不!
三年九月,齐王朱令王府守卫青州城门。朱迪下令:禁止!
永乐三年,楚王府擅制夜开城门铁牌,朱迪告戒:不!
通过这些事件,朱棣虽然没有说清楚,但实际上是将藩王的权力严格限制在王府之内,其他任何事情都不允许。
襄阳襄王府
还有最后一个:禁止与外藩交往。
原本坐在边境的藩王,现在不需要藩王来屏藩帝室,这一个自然是不允许的。
总的来说,明成祖朱棣在藩王的政治权利上只有更多的限制,远不如后来人苛刻。
宣德朝禁止藩王
宣德朝对藩王的限制明显更加严格,主要体现在向朝廷申请医疗等小事上。
宣德元年三月,巡视山西监察御史朱生描述晋府宁化王的情况,写道:
宁化王的母亲病了,晋府拒绝派医疗;宁化王想从民间求医,却不敢擅自行动,只能请求朱生代为上奏。
一介郡王求医治病,都达到了感恩戴德的地步,真可怜。
另一方面,由于宣德朝也出现了藩王起兵造反的现象(汉王朱高旭谋反),朝廷官员开始有意无意地“监视”诸王,宣宗默许。
英宗、景泰、成化朝禁止藩王
一是禁止藩王与朝廷官员交往,主要是为了防止诸王与官员勾结,一方坐大威胁皇权。
这篇文章太过分了,即使官员和藩王之间不谈政事,也不能以文人的身份和藩王谈诗词歌赋!
既然不能交往,那就更不能结婚了。此外,王府人员进出宫门也有相关限制。
到了成化朝,对王府的亲戚做出了相关规定:王亲任官到王府300英里外。
@ 限制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严格。
禁止进出自由
@ 藩王不得进京,朝廷禁止诸王因奔丧、朝圣、请命等任何理由进入朝廷;
永乐时,只有朱棣的王位在早期阶段不稳定,才愿意与藩王分享“亲友”;宣德之后,这一禁令就严格了,偶尔藩王的劝诫,都是皇帝特赐恩宠。
@ 不能随意出城,即使省墓,也要申请许可,至于行香和游玩都不行;
@ 诸王不能相见。
即使是兄弟也不行。据《明史》记载,襄王朱瞻远的封地从长沙迁至襄阳,经过亲弟朱瞻远的封地安陆。在兄弟处徘徊了很多天,不想离开。临别时,朱瞻远悲痛道:你我兄弟这辈子不再见面了!
甚是悲戚。
由此可见,明朝朝廷通过禁令将藩王困在各自的政府内,不允许发生任何事故。
藩王的日常生活
藩王也是人,面对许多限制,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享受,满足自己的欲望。
由于藩王不允许择业,全靠朝廷供养,也不能参与政治,闲着无事可做的藩王开始纳妾生子。
王府人口多,工资不够养,就想办法占领土地。有明一代,没有一个藩王不侵占民田。
平日里,主要发展各自的兴趣爱好。
有些人喜欢优雅,有些人愿意写诗,有些人喜欢书画,有些人发展戏曲,有些人与僧侣和方士有着密切的交流;
《太和正音谱》由宁王朱权执行。
与此同时,也有不好的兴趣爱好,比如强抢民女,荒淫取乐,圈养无赖,与当地无赖无异。
有许多宗室藩王,他们非常关心当前的政治和民生,但由于禁令政策的规章制度,他们的抱负和抱负无处施展。
宗室藩王大多逐渐成为皇室的甲虫,到了后期,宗室人口的扩张,给明朝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明朝对藩王的限制有多大 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