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讲讲夷陵之战,欢迎关注哦。
这与失去多少士兵无关。关键有两个原因。一是蜀汉失去了最好的战斗指挥官;二是蜀汉完全失去了夺回荆州的最后机会。
夷陵之战真的不像《三国演义》里那样,刘备带了70万大军全军覆没。事实上,刘备最多领导10万人,其中数万人仍从蛮族借来。鲁迅火烧连营,也没有让刘备全军覆没,只是主力受损,最多损失三四万人。军事损失并不是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刘备死后不久,诸葛亮就连续南征北伐,尤其是第一次北伐。可以看出,成千上万的军事损失肯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崩溃。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蜀汉失去了最会打仗的人,另一个是蜀汉完全失去了夺回荆州的机会。
蜀汉最会打仗的人要么是别人,要么是刘备本人。与《三国演义》不同,历史上蜀汉的大部分基业都是刘备自己打下来的。如果有人能和他相提并论,那就只有关羽了,但关羽也比刘备早死。别人只能说是将才,而不是统御一方的帅才。刘备起兵以来,刘备不分兵就指挥,刘备关羽各领一军。刘备的军事成就并不低,比如火烧博望坡,不像小说中诸葛亮的想法,而是刘备亲自指挥。当时曹操北上攻打袁尚,刘命令刘备带领军队抄袭后路。刘备一路打叶县,靠近许昌。夏侯敦、于禁和李典阻止了他们。双方在博望坡相遇。刘备假装输了,烧毁了他的营地账户,这让夏侯敦认为刘备逃跑了,并与于禁率军追击。最后,他被刘备的伏击困住了。多亏了李典的回应,他获救了。虽然这场战争没有成功夺取许昌,但刘备伏击曹操头号心腹夏侯敦的战绩也令人眼花缭乱。
此后,无论是赤壁之战后定荆州、入蜀夺益州,还是与曹操争夺汉中,直到夷陵之战,刘备都是亲自动手的。除了他,真的没有人能承担教练的重任。其他武将要么资历不足,要么能力不强。还有著名的定军山之战,也是刘备亲自指挥,杀死曹军将军夏侯元。黄忠只是冲锋队长的身份,甚至比起传记,连夏侯元都不是黄忠杀的,而应该只是死在乱军中,黄忠只是表现出勇敢。因此,最能打仗的刘备死了,蜀汉的军事实力势必大打折扣。
第二点是荆州。夷陵战争结束后,蜀汉再也没有机会染指荆州,诸葛亮《隆中对》的想法彻底泡汤。事实上,根据当时的情况,刘备与其说是军事斗争,不如说是政治威胁。魏蜀吴三国的鼎力格局是一种平衡,魏最强,吴蜀都弱,@ 三家都很清楚,吴蜀必须联合起来对抗曹魏,不能有大规模的内耗,否则曹魏必须利用渔民。东吴夺荆州后,吴蜀关系达到冰点。刘备拉开架势伐吴,就是看着孙权不敢轻举妄动,希望他能妥协,把东吴控制的荆州部分全部放弃。
起初,东吴也害怕刘备拼命,一路撤退,从不战斗。然而,在夷陵-小亭的前线,如果刘备再次进军,那将是一条平坦的河流。整个东吴控制的荆州地区(包括江夏、长沙、桂阳三县)将落入刘备手中,这是东吴无法忍受的,越过了东吴的底线。此外,刘备放弃了战舰,这让东吴发现刘备并不打算去江东大本营,而是局限于荆州。于是决定反击,一举击败刘备。刘备也知道,他不能硬耗。他选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撤退。双方都必须回去防止曹魏的偷袭(后来曹魏真的攻击了江陵)。
@ 夷陵战争结束后,吴蜀立即恢复通使,关系迅速正常化。后来孙权称帝,诸葛亮也让人道贺。吴蜀联盟不能再有任何破坏,蜀汉也不能再染指荆州。夷陵之战是最后的机会,已经失去了。没有荆州,就没有隆中对中候世界的变化,两路出兵克复中原的条件。只有益州,只能是“天下三分,益州疲惫”。蜀道难,外界难进,里面难攻,蜀汉自然难有作为。
夷陵之战中蜀汉的损失并不是特别严重,为什么后来会崩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