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使唐朝陷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在唐代逐渐走向藩镇分离的过程中,安史之乱只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安史之乱后的一百年里,唐朝中央政府一直牢牢控制着政局,只有少数分离藩镇曾经平静下来,而不是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了分离藩镇的局面。
此外,如果我们想从深入分析藩镇分离的原因,我们应该从唐代建立之初的地方行政区划等一系列制度入手,而不是简单地归因于安史之乱。
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县制全面实施,汉初实行县并行制。此后,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祖孙三代削弱了当地藩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创造性地将世界划分为13个州,同时实施推恩令。州长是刺史。刺史没有行政权,但有监督权,负责各自辖区的监督。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东汉末年,州逐渐从监察区划变成了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刺史(州牧)成为了州的行政长官。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州县三级制度被后世王朝所采用。
隋朝统治时期,曾经高效运行的州县三级制度名存实亡,各地行政区划混乱。州县长持有兵权,对中央朝廷构成了巨大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隋朝统治者首先废除了县的一级行政区划,然后将州改为县,恢复了秦朝县的二级制度。为减少州县兵权,在县以上设立统辖一方防务的都督府,长官称“总管”,由中央直接担任宗室、京官。
唐朝成立之初,由于世界尚未统一,内忧外患不断,唐高祖赋予都督府巨大的行政权力,使其从“军区”演变为行政区划。唐太宗即位后,唐朝内忧外患逐渐解除,唐太宗将大部分都督府解除,只留下少数边境都督府。但也将都督府手中的行政权和绝大多数兵权收回中央政府。随后,将县改为州,增加“道”作为一级监督区划。“道”的长官是采访使,负责监督辖区内的官员,直接由中央官员担任,类似于汉武帝时期的刺史职权。
唐瑞宗景云年间,由于边防的需要,唐瑞宗在凉州、赣州、苏州、瓜州等七个州设立了河西节度使,全权主持吐蕃战争,并领导了七个州的行政和财政权力。
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唐高宗、武则天等国王不断开放,唐朝统治了300多个州,加上没有建立有效的晋升体系,北京官员轻外任,大多数地方官员无能,中央地方控制不够,中央地方分离越来越激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玄宗亲自整顿了官治,放弃了大量的北京官员,放弃了一批无能的地方官员,将能力突出的地方官员提拔到了中央政府,并将“道”数量从10人增加到15人。从那以后,他们每年都要去各州县调查地方官员。如果他们的能力突出,他们将被提升到当地,如果他们的能力不好,他们将被放弃在当地。
同时,为了进一步向外扩张,巩固边防,唐玄宗先后在边境重镇设立了范阳、朔方、安西等八个节度使和岭南五府经略使。此外,此前设立的河西节度使在天宝年间形成了“十节度使”局面,征兵制被征兵制所取代,十节度使将唐朝几乎所有精英聚集在他的指挥下,共有40多万人。
在节日大使成立之初,虽然他们手中有军政大权和财政大权,但他们仍然需要接受各种采访大使的监督。只要出现异常情况,采访大使甚至有权直接将其押入首都犯罪。在这一制度下,节制使职权与面试高度分离,没有军政大权的面试使自然没有分离的力量,而有军政大权的节制使必须接受中央官员的面试使监督,一举一动都在中央朝廷的监督下,根本没有分离的可能。
然而,直到一个人的出现,采访使权力与节度合二为一,为此后的动荡奠定了基础,这个人就是安禄山。
公元744年,安禄山被唐玄宗任命为范阳节大使。后来,由于唐玄宗的信任,安禄山还担任了平卢和河东的节大使和河北道的采访大使。就这样,安禄山掌握了河北的军政大权,并担任了采访大使,使得朝廷对其的监管能力几乎为零。随着时间的推移,安禄山的野心极度膨胀,在公元755年发动了叛乱,历史上被称为“安史之乱”。
在平叛过程中,为了抵抗安史叛军,唐肃宗和唐宗的父子大肆奖励节度使。安史之乱平息后,唐代形成了边疆、中原、东南三个节度使聚集区。
然而,请注意,虽然此时唐朝有许多藩镇,但除河朔三镇外,中原、东南和边疆的所有使者都服从中央朝廷,没有形成分裂,而不是像一些学生认为的那样——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了藩镇分裂的军阀混战。
在这三个节度之间,聚集区和批次之间形成了约束——边疆藩镇负责抵御外敌,中原藩镇负责防范边境叛乱,东南藩镇负责支持中央财政。
就这样,唐朝在安史之乱结束到唐懿宗统治期间,度过了一段大致稳定的时光。即使发生了河朔三镇复叛、奉天之难等藩镇叛乱事件,中央朝廷也始终能够在第一时间镇压叛乱,甚至一度消灭分离的河朔藩镇。
真正让各地藩镇失控的标志性事件,应该是唐末的黄巢起义。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专注于这个事件,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 节度使的产生是唐初实施的州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运行不顺利的结果,而藩镇分离的出现,是中央朝廷将节度使与采访使权力结合起来的恶果,而不是安史之乱造成的恶果。
藩镇割据让唐朝灭亡,真的和安史之乱有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