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没有南水和北调工程,城市里也没有自来水。古人的饮用水从哪里来?也许你会说,井!是的,井确实是当时城乡供水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城市需水量很大。除了一般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外,还有航运和交通。此外,地理环境相当复杂。如果没有一个完整而强大的水系工程,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即便如此,也不用担心,古城的水系工程还没有建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水城”。所谓水城,就是水系高度发达的城市。水城河网密集,纵横交错,既能保证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用水,又能支撑航运交通。
公元前514年,吴王和鲁要求伍子胥选址规划,建设和鲁大城(今苏州市前身)。这座城市有八个水门和八个陆门,水陆系统纵横交叉,支撑着整个城市的交通网络。据《越绝书》记载,从平门到蛇门的水道宽约51米,陆道宽约60米,其宏伟规模令人惊叹。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城。
一、建城先找水源
自古以来,城市的水系就被称为“城市之血”,承载着整个城市的发展和运作。纵观历代古都名城,如安阳、西安、洛阳、杭州、南京、北京等,哪一个不建在水边。因此,在古城建设中,首先要考虑水资源。古城选址的主要智慧是“顺其自然”。管子说:“凡立国都,不在山下,必在广川之上,高不近旱,而水用足,下不近水,而沟防省。“这意味着城市应该建在山川附近。为了避免缺水,地形不宜过高;为了避免水灾,地形不宜过低。
对于城市来说,靠近水源自然是一个绝佳的地方,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就像崇祯十五年(1642年)入侵开封的黄河洪水一样,一次造成34万人死亡。因此,避免水患也是古代城市选址中需要考虑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北京的位置是一个完美的实践。一方面,北京位于永定河冲积风扇的背部,避开了永定河发大水时的危险区域。另一方面,城市位置靠近西山山麓,泉水丰富,可以保证城市水源充足。
二、自建水系
在实际的城市选址中,自然不可能保证所有的城市都临水而建,即使靠近水源,也很难保证水源供应能惠及家家户户。那怎么办呢?古人有自己的办法,既然顺其自然之路走不通,那就选择“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管子》还说:“经水若泽,内为落渠之写,因大川而注焉”,“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若无自然地形可依,则以人工引导,地势高则建沟供水,地势低则建堤防灾。
通常我们看到的古城都是围绕着护城河建造的,辅以城市的河流水系,不仅可以给城市供水排水,还具有很强的军事防护功能,看起来很完美,但这只是最初的城市水系工程。各地实际情况十分复杂,城市水系的规划建设往往要因地制宜。例如,洛阳城虽然有洛水穿过城市,构成了整个城市的主要水系,但还远远不足以覆盖整个城市的角落。因此,隋唐时期依靠人工引进伊朗、浪二水,并挖掘了几条潜渠,以确保家里有水喝,外出时有船。还有纯人工开挖的城市水系,比如著名的苏州城和汴京城。
三、水系功能强大
古城的水系统大多经过精心规划设计。要考虑地形、坡度、流向、流速等复杂问题,通过城外沟通,使活水流遍全城,最终排入江海。古人不仅费心选址,还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建设环城水系工程,自然不仅仅是为了生活和饮酒。
日常饮用只占城市用水的一小部分。确保人们的一般生活用水不再是问题,可以直接从井里吸收,也可以去河边挑水,甚至有些城市也会专门为人们提供饮用水。惠州古代地表水咸,井水不适合饮用。起初,人们只能出城去东江挑水,这是非常不方便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朝把西湖的一部分围成城市,挖成鹅湖供城市居民日常饮用。为确保饮用水安全,政府不仅派专人督察,还制定了相关制度,不允许居民将废弃杂物放入湖中,否则将受到严惩。
强大的城市水系统也支持航运交通。北宋汴京四河贯通,航运极其发达。其中,汴河一年运粮量高达600万石,被宋人称为“建国之本”。再比如,各种城市手工业和灌溉养殖都离不开大量的水资源。此外,古代护城河宽而深,其军事防御功能也极其重要。
四、水系终端-排水系统
供水系统完成后,我们不得不提到排水系统。古人说:“城市有沟渠,还有上下文,不连续,全身都生病”。由于水系统被称为“城市的血液”,它自然应该是无障碍的,进出的。古人解决了城市供水的问题,自然也没有忘记排水的问题。
近年来,现代城市排水系统的缺点逐渐显现。暴雨季节的道路污水严重影响了交通和人们的出行。许多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深受感动。相比之下,一些古城建筑在暴雨后可以安全可靠。最具代表性的是紫禁城。
紫禁城护城河宽52米,深6米,长约3.8公里,蓄水量120万立方米。就紫禁城0.724平方公里的面积而言,可以说,无论北京下了多少雨,紫禁城的水都可以排入护城河。宫殿护城河的巨大容量和紫禁城完善的排水系统是北京暴雨污水和皇城安全的主要原因。
除了护城河,古城的河流也是排水和洪水的主要力量。它们不仅可以从城市排放日常生活污水,还可以快速调节暴雨后的径流,防止城市的水问题。
古代没有自来水。古人平时的饮用水来自水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