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1887年的一场黄河洪灾把[同光中兴通讯]带回了原形


很多人不了解清代黄河的决堤,

“白天山尽,黄河入海。想穷千里目,上一层楼。”唐代诗人王之松千古绝唱《登鹳雀楼》将黄河的壮丽描写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

几千年来,起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被中国人尊为“母亲河”。然而,黄河也有一个名字,叫做“中国的悲伤”。据统计,从公元前168年到1840年,2000年,黄河流域发生了316起洪水。计算一下,平均每6年左右就会发生一次洪水。如此高的洪水频率在世界主要河流中非常罕见。

1887年的一场黄河洪灾把[同光中兴通讯]带回了原形

其中,1887年发生的洪水导致黄河决堤,一次淹死100多万人,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洪水。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133年前。

1887年,中国正处于清代光绪年间,形势良好。

当时,清朝已经平息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扭曲军队,恢复了新疆。西方列强目前还没有计划与中国进行大规模战争,国内外形势相对稳定。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发起的洋务运动正在蓬勃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李鸿章奉命成立北洋水手,从国外购买一批新船,成为保卫国家的强大力量。

从各种情况来看,这一时期被称为“同光中兴”是名副其实的。

1887年的一场黄河洪灾把[同光中兴通讯]带回了原形

然而,谁能想到,只是一场洪水,“同光中兴”就回到了原来的形状。

1887年春天,春天回到地球,一切都恢复了。随着雪的融化、冰的解冻和春雨的增加,黄河的上游和中游地区迎来了春季洪水。由于水利不良和河流管理不善,进入7月后,永定河、北运河、黄河等河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堤防。这些堤防造成的损失并不大,也没有引起清朝的注意,给后来的黄河堤防留下了隐患。

9月30日,经过几天的暴雨,积累了足够力量的黄河终于爆发了,郑州出现了决口。起初,决口只有30多英尺。仅用了三天时间,决口就迅速扩大到300多英尺,相当于1000多米。浑浊的黄河水,像一头咆哮的野兽,挣脱了堤岸的束缚,冲向下游。堤外的城市和村庄在很短的时间内被黄河淹没

在洪水造成的大决堤中,郑州和开封都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清代开封是河南省的省会,郑州是人口密集、经济活跃的新兴城市,使得大决堤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特别严重。

根据正常的理解,洪水发生后,政府应立即组织人力堵塞决口,救济灾民,进行灾后重建。然而,清朝并没有这样做,而是专注于调动人力,防止人民起义。10月15日,清朝只发放了10万两笔救灾资金。11月9日,清朝派礼部书记李鸿藻到河南,监督河流事务,修复河堤。

1887年的一场黄河洪灾把[同光中兴通讯]带回了原形

李鸿藻是清朝著名的大臣。他是同治皇帝的老师。他是一名正直的官员,但不擅长河流治理。因此,抢修工程进展缓慢,不够坚固。他于1888年6月被洪水冲走。经过反复辗转反侧,河堤抢修工程直到1889年1月20日才完工。

光绪皇帝对李鸿藻的表现非常不满意。他以监督的名义辞退了他,辞职了。不久,李鸿藻回到北京报告了他的职位,并没有恢复他的职位。直到1888年光绪皇帝结婚,他才让他的官员恢复他的职位。

在1887年的黄河大决堤中,当然,当地人是“受伤”最严重的。清朝时期,国家没有建立灾害统计报告制度,因此很难知道确切的死亡人数。然而,根据各州县志记载的数据,大决堤至少造成150万人死亡。


1887年的一场黄河洪灾把[同光中兴通讯]带回了原形1887年的一场黄河洪灾把[同光中兴通讯]带回了原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