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钱对普通人来说是生活的必需品,对一些土豪劣绅来说是一种容易上瘾的爱好。唐德宗李适有这种爱好,甚至着迷。
据说当时追求“我就是国家”,皇帝缺钱从国库拿走。然而,自唐玄宗以来,皇室建立了一个小金库,即“琼林库”。后来,他觉得这还不够。他建立了一个“大盈库”——一个是丝绸和缎子,另一个是金银财宝,主要用于皇帝奖励官员或私人购买。这两个小金库传到李适手中,成为他幸福的源泉。
李适即位四年后,发生了“泾原兵变”,当地士兵被派往北京为王勤奋做准备。李适请人吃饭,但只拿出一点带壳的米饭和蔬菜。结果,他们惹恼了士兵。他们反击围攻宫殿。李适逃跑后,士兵们抢劫了传说中的两个小金库,长安市民也参与其中。他们只抢了一小部分,直到天亮。
第二天,太尉朱巴篡位称帝,在长安驻扎了近一年,用小金库里的财产维持新政府的运作。与此同时,他大肆奖励士兵,挥霍无度,但直到崩溃才花光钱。
李适失去了金库,总是想把钱存回来。在流亡期间,日子非常艰难。士兵们甚至没有换衣服。最后,有人进贡了。李适把贡品堆在走廊里,在旁边竖起一个标志,上面写着“琼林大英库”,宣布他的私有权。陆志大臣觉得不合适,说现在存钱不合适。李适也觉得自己应该保持低调,所以他摘下了品牌,但士兵们仍然没有得到半美分。
流亡生涯结束后,世界暂时和平。李适回到长安,再次启动了省钱计划。他小心翼翼地存了三年,没有以前那么多,所以他向首相李泌抱怨说:“前几年,每条路都有50万串钱,但今年只有30万串钱,这还不够花。”李泌别无选择,只能答应安排政府每年给他100万串钱,希望他不要向每条路要钱。
知道这种行为不受欢迎,李适同意了,只是从公开转移到地下。第二年,负责河南、江南、淮南纳税的官员元友直接返回北京,带回大量金银布料,与李适完美交差。李适忙着把他们全部存入大盈库,并派太监带着圣旨到各地索取财物,并告诉所有收到圣旨的地方官员,“不要让宰相知道!“这件事终于传到了李泌的耳朵里,但到目前为止,他只能装聋作哑。
李泌死后,没有人能阻止李适。他不仅公开向官员要钱,还让人们去市场抢东西。他提拔了一位名叫裴延龄的财政大臣,他在任职之初就对他说:“通过清账查库,我发现有20万元还没有入账。请将这笔钱存入另一个金库,供陛下随时取用,永不稀缺。不久,他对李适说:“朝廷仓库收集的大部分财产都丢失了。最近,我在粪土中收集了13万两银子和价值超过100万元的丝绸。这些财产没有被记录下来。它们应该被视为节俭,也应该转移到陛下的金库。”
泾原兵变差点要了李适的命,但他还是改不了“舍命不舍财”的问题。后来禁军缺粮,士兵饿得要哗变。他仍然不愿意为军队买单。这时,江淮地区恰好送来了3万石米,李适高兴地对王子说:“有了粮食,我们父子就能活下去了。“江淮地区运米到京,运费每桶米高达350元,而京中市场的每桶米价只有几十元。但李适宁愿眼睁睁地等待兵变,也不愿用“私房钱”为朝廷买米。贪财到这一点,李适也算是“笑傲”古今。
皇帝李适有多吝啬?士兵们愤怒地发动了兵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