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水能生木材吗?有水能反映人们的智慧吗?有水能理解人类的语言吗?有水能驱使老虎咆哮吗?是的!东林寺有这样一种“神水”。将给你一个详细的解释~
东林寺三笑堂前有一个“出木池”,名字让人觉得怪怪的,为什么叫“出木池”?据说慧远在建造神运宝殿时所缺少的栋梁材料,就是从这个池子里流出来的。神运宝殿后,在一丛绿竹的掩映下,一个1米见方的泉池涌出潺潺的泉水,晶莹剔透,像玉一样滴落,像一串珠子一样滚动。水清甘甜,四季不干。泉水旁边的石碑上刻着三个刚劲的隶书大字:聪明泉,它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有荆州刺史殷仲堪,闻了很久。东林寺建成后不久,专程来到庐山东林寺拜访惠远法师。
慧远和他谈易道,整天不知疲倦。殷仲堪非常敬佩慧远的才华,连连夸道:“远公的知识博大精深,实在是无与伦比。慧远对尹仲堪的才华也暗暗心碎,听了这话,顺手指着松林旁边的一个流泉,笑着对他说:“你的辩才就像这个流泉,泉涌不绝。后人称这泉为“聪明泉”,反映了慧远大师非凡的才智。唐代诗人皮日休曾以此为题,写诗道:“一勺如琼液,愚拟圣贤。欲知心不变,还像喝贪泉。”
东林寺文殊阁旁边还有一个“古龙泉”,又称“卓锡泉”。古龙泉早在东林寺建立之前,就曾在惠远龙泉精舍。惠远一开始在龙泉精舍修行,觉得离水源太远,很不方便,就用卓锡杖敲地说:“如果我注定要这个地方,这片土地应该有泉水。话音一落,就看到清泉汩汩作响。今年夏天,旬阳地区长时间无雨,慧远在泉边读《龙王经》,祈求神龙降雨救灾。过了一会儿,一条龙从泉里跳了出来,瞬间下起了大雨,使大旱之年成为丰收之年,这就是“古龙泉”的由来。后来,他的弟子惠安在泉水里立了十二片芙蓉叶,芙蓉随波逐流,一天一夜只转了一个星期,分为一天十二个小时,被称为“莲花漏”。不幸的是,这项发明后来失传了。
在东林寺的传说中,最吸引人的是“虎溪三笑”的故事。在去东林寺的路上,有一条小溪,东晋流水潺潺。人们在小溪上架了一座石桥,这已经成为去东林寺的唯一途径,但为什么叫虎溪桥呢?据说东晋时期,东林寺主持惠远在寺院深居简出,人们称之为“影不出山,痕不入俗”。他送客或散步,从不超过寺前的小溪,如果过了小溪,寺后山林中的老虎就会大喊大叫。有一次,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来访,与慧远谈投机。
慧远送他们的时候,不知不觉就过了小溪石桥,后山的老虎发出警告吼叫,三人突然意识到,相视大笑而别。所以人们称小溪为虎溪,石桥为虎溪桥,这个典故叫“虎溪三笑”。“虎溪三笑”的故事,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和谐,为历代名人所欣赏。李白在《别东林寺僧》一诗中写道:“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哭,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东林寺的“三笑堂”和蹲伏在虎溪桥畔的石虎,源于这一传说,为古刹增添了神秘色彩。
宋代石恪作《三笑图》,苏东坡作《三笑图书后》,黄庭作《三笑图赞》,后人在寺庙里建了“三笑堂”,一时传开。据学者研究,慧远和陶渊明都是东晋时期的人,陆修静是南北朝时期的人,慧远圆寂时,陆修静只有十几岁。宋大明五年即461年,当陆修静到庐山东南瀑布岩下修建精庐、隐居修道时,慧远和陶渊明已去世三四十年。他不太可能参加“三笑”。但这一传说表明,慧远在世时,儒、释、道三家开始走向融合。
庐山东林寺神水之谜简介 东林寺还有哪些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