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个多疑的人。他担心那些和他一起打江山的英雄会造反,杀了他们。虽然蒙古人已经退守漠北,但朱元璋担心他们会死灰复燃,并对他们进行了八次北伐。朱元璋也非常怀疑以前的农民起义领袖。元末农民起义早期领袖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最终被淹死在河里。据说这与朱元璋有很大关系。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投降朱元璋后,朱元璋对他也很不安,把他送到遥远的朝鲜,密切关注。
然而,奇怪的是,朱元璋对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给予了相当大的优待。他不仅封方国珍是广西省的左城,而且让他只享受无所事事。此外,洪武七年去世后,朱元璋亲自为他设祭,并要求大作家宋连在方国珍的墓碑上写一篇《神道碑》。
(方国珍雕像)
事实上,朱元璋不应该对方国珍这么好。按照朱元璋的性格,他应该害怕方国珍。你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方国珍是“首义”。也就是说,方国珍是元末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众所周知,“第一”总是有特殊意义的。方国珍是“第一”,所以它的号召意义重大。朱元璋留下了一个标志性的人物。他不担心吗?
第二,方国珍有很强的战斗力。方国珍起义叛乱,投降元朝后,带领军队与张士诚作战,打了七场仗,打了七场胜利。最后,张士诚投降了元朝。由此也可以看出方国珍的战斗力有多强。朱元璋留下了一个战斗力很强的人。他不担心吗?
(张士诚雕像)
第三,方国珍反复无常。造反起义后,方国珍多次投降元朝,最后再次造反。当时,由于江南沿海一代,元朝鞭长莫及。因此,对方国珍只能以招抚为主,对方国珍多次加官进爵。然而,方国珍一直不满意,仍然想造反。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方国珍确实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留住这样的人不危险吗?
第四,方国珍两面三刀。当朱元璋强大起来时,方国珍一方面表示臣服朱元璋,另一方面又与元朝暗通钱曲。与此同时,他为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多次对朱元璋耍心眼。朱元璋要给他封官时,他装病不胜任,其实是拒绝。与此同时,他主动把儿子送到朱元璋那里做人质,其实是为了有内应,好好刺探朱元璋的军情。朱元璋早就看到了他,多次去信指责他,但他还是走自己的路,直到朱元璋派军打败他。一个两面三刀的人,朱元璋不怕被蒙蔽,给他造反留下机会吗?
但为什么朱元璋还会优待对方国珍,让方国珍得到好的结局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原因。
(朱元璋雕像)
第一,方国珍没有大志向。
《明史》记载:有张子善者,好纵横术,说国珍以师追江窥江东,北略青、徐、辽海。国珍说:“我始志不如此。”谢之去。
这段话说,当方国珍还是农民起义领袖时,有一位名叫张子善的谋士,劝方国珍到长江上游打仗,甚至赢得中原冠军。但方国珍说,他没有那么大的志向,不愿意做这样的事。由此可见,方国珍并不是一个胆大的人,也没有赢得世界的野心。手里拿着重兵的时候,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投降朱元璋,手中没有兵权,他哪里还有造反的野心?
二、方国珍人品不受尊重。
由于多次投降元朝,方国珍反复造反。此外,他对朱元璋两面三刀。虽然他的目的是为了自力更生,但这也给他留下了世界人民面前的坏印象。正是他的谋士丘楠所说的,“只有智慧才能决事,只有信念才能守国,只有直接才能用兵”。方国珍做事没有诚信,所以得不到大家的尊重。如果方国珍后来想造反,跟着他的人一定会考虑,如果方国珍突然再次投降,不就把大家都卖了吗?
方国珍得不到大家的支持。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方国珍实际上表现出了众叛亲离的局面。当时他不愿意投降朱元璋,日夜造船,准备把金银珠宝装在船上,逃到海里。那时已有许多人悄悄地抛弃了他,不愿跟着他去当海盗。后来,当朱元璋派军来攻打他时,他本来战斗能力很强,但却如此脆弱。很多人投降。而且,他打张士诚的时候,七战七捷,有朝廷的背景。当他没有这样的背景时,战斗就很困难了。
方国珍没有大志向,也没有人支持他,所以朱元璋对他很放心,不用提防他,也不用打他。
(参考资料:明史)
朱元璋甚至把陈理送到朝鲜 朱元璋为什么善待方国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