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门是电视剧中普通人喊冤申冤的地方,也是县太爷的办公场所。比如《李伟当官》里,李伟成了扬州知府,可以在衙门里种菜养花,办案,打恶霸惩商人。那为什么官员的办公场所叫“衙门”呢?
历史上,衙门最初是从“牙门”转变而来的。将军们把野兽的爪子和牙齿放在战场办公室的营地账户上,表达他们的勇敢和不可战胜的意义。后来,为了方便起见,军营门上装饰着大型野兽牙齿,甚至在军营里也出现了旗杆,上面装饰着野兽牙齿,边缘剪成牙齿形状的牙旗。因此,营地门也被生动地称为“牙门”。
在唐代,“牙门”逐渐应用于政府。唐代封演在《武瓦闻见记》中记载:“近俗尚武,以呼唤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文字稍微变成了‘衙门’︐也。也就是说,“牙门”演变成“衙门”其实就是写错别字,但是到了北宋,大家只知道“衙门”,不知道有“牙门”这个词。
古代衙门以门为名,中轴线上有三扇门,分别是大门、仪门和宅门。大门又称“头门”,是整个衙门位于正南的唯一出入口。它是一座有屋顶的建筑,通常是三个开放的房间。每个房间有两扇黑色门扇,共六扇门。因此,州县衙门也被称为“六扇门”。门前有一堵墙,两边有一堵“八字墙”。门口有一对露出牙齿的石狮。
走进大门,沿着中轴线铺砖的走廊,绕过屏墙,到达第二道大门“仪门”。仪门内主要是办理政务的大堂庭院,也是三开间,一般只有一个深度。仪门一般都是关着的,要进出大堂院落,就要走仪门两侧特开的便门。便门其实只是一个简单的门洞,也叫“脚门”、“角门”。一般东便门进西便门出,和我们现在走右边的规则是一样的。但如果上级长官来到或州县官的长辈身边,就会打开仪表门,有人称“仪表门”为仪表堂堂之门。
最后一扇门是“宅门”,是衙门建筑中轴线的最北端。宅门后面是当地州县官的住所,是免费居住的,所以他们住的宅院叫“后衙”。
宅门也是一扇有屋顶的门,仍然是三个开放的房间,是整个衙门建筑中最严格的门户之一。宅门整天锁着,钥匙由州县官员保管,由官员的亲信长守卫。一般来说,衙门和书籍官员只在宅门门口服务官员,除非有特殊情况。宅门里有官员带来的私人仆人为他们服务。可以说,等级很严格,内外都不一样。
那么森严,如何传递消息呢?宅门的门扇上设置了一个转桶,半桶在门外,半桶在门内。如果有客人来访、信件、公文到达等。,把守门的差役送到房子外面打木棍,把来客的名片、公文、信件等放进桶里。看门房的人从东门扇上的望孔看到来人,把外面的一半转桶转到里面,拿出东西给官员。是不是和电视剧里不时在府衙丢东西的场景不一样?
“衙门”实际上是政府政府政府外面的门,后来逐渐指出了整个政府政府政府。从衙门的结构来看,分为大门、仪门和宅门。结构严密,等级严格。它与原来作为军事营门的“牙门”非常相似。它们非常宏伟,令人敬畏。
为什么古代官员办事的地方叫衙门? 与电视剧中的场景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