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虽然它的残酷性可能不如真枪实弹的战争,但它也会影响国际形势的趋势,甚至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目前,许多西方国家为中国设置贸易壁垒,试图用贸易战压制中国。他们认为这可以让他们眼中的“后起之秀”屈服。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知道贸易战。在中国古代,贸易战并不少见。
中国历史记载的最早的贸易战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国家的管仲对其他国家采取了贸易战,不利于春秋霸主。管仲早年是一名商人,这让贵族们鄙视他,但这段经历开阔了他的视野,充满了经济思想。当其他顾问仍在思考如何在战场上取胜时,管仲已经开始将“商业战争”的思想应用到争霸的伟大事业中。
管仲雕像
管仲上台后,立即利用齐国靠近海边的地理优势,发展鱼盐产业,大大增强了齐国的经济实力。管仲确立经济优势后,利用手中的资金,为各国制定了一系列“贸易战”政策。
衡山国擅长建造武器。鲁国和梁国盛产布料。管仲高价购买了大量衡山国武器。同时,他鼓励齐国人穿布制成的衣服,甚至奖励购买布料的人。衡山国的兵器和鲁梁两国的布料价格在管仲的运作下飙升。鲁梁国民在暴利的吸引下,放弃了农耕,生产了“衡山之民释本,修器之巧”。三国只认为齐国“人傻钱多”,不赚白钱,但他们没想到,就在齐国大量财富流入自己国家的时候,管仲突然下令停止购买衡山的武器和鲁梁的布料。起初,三国国君并没有惊慌,毕竟他们赚了很多钱,但他们很快就发现齐国的伎俩极其阴险。由于暴利三国人民放弃耕地,转而从事其他行业,农田被废弃,粮仓紧急。当三国想从其他国家购买粮食时,他们发现周边国家的所有多余粮食都被齐国收购了。就这样,虽然衡山国、鲁国、梁国的国库里堆满了铜钱,但他们只能向齐国鞠躬,以高价换取粮食。
不仅衡山国等小国栽在管仲手中,就连实力雄厚的楚国也受到了管仲的极大伤害。楚国富含鹿鸟动物,管仲在楚国购买了大量鹿鸟。楚王被暴利冲昏头脑,不假思索地下令全民抓鹿卖给齐国,于是“楚之男女都居外求鹿”。楚国的最终结果和衡山国一样,虽然在贸易上赚了不少钱,但经济平衡却被破坏,田地荒芜,粮食短缺。于是“楚人降齐者十分之四。三年而楚服”,齐桓公开启了春秋五霸的历史。
关仲用“贸易战”确立了齐国的主导地位,反映了古代贸易战对国家的重要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并不总是积极的。例如,宋太宗的贸易战几乎摧毁了蜀国。
宋太宗登基后,北宋百废待兴,辽国虎视眈眈,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宋太宗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最终决定通过贸易战扭转局面,贸易战的对象是蜀地。北宋初期,蜀地是一个比较富裕的地区,承受着巨大的税收压力。起初,蜀人只交粮,但宋太宗规定,除了实物,人们还要交部分铜钱。乍一看,用铜钱代替实物没有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蜀人被迫用粮食换铜钱,政府借此机会剥削和勒索人民,不断降低粮食价格。宋太宗的举动极大地缓解了北宋的财政压力,但代价是蜀国人民的怨恨,最终爆发了王小波和李顺起义。
宋太宗看到蜀国经济崩溃,人民叛乱,迅速任命著名大臣张勇解决问题。张勇上任后,根据蜀国的情况,发明了“交叉”,解决了蜀国交通不便、携带铜币极其困难的问题,极大地促进了蜀国的经济发展。交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的出现对整个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除上述贸易战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张居正改革中的贸易战。张居正被《明史》誉为“起衰,不可谓非干济才”,他敏锐而深远的眼光,实在令人钦佩。朱棣死后,曾被明军打败的瓦刺再次崛起,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在张居正执政期间,明朝和瓦刺开始了相互的城市,发展了贸易。然而,在相互城市开放后,瓦刺从明朝购买了大量的铁器,并建造了武器。针对这种情况,张居正禁止明代硝磺、盔甲、弓箭等军备物资流入瓦刺。瓦刺见明面采购行不通,开始大量采购铁锅,买回后融化就是好铁。张居正看到了瓦刺的阴谋。他强烈讨论,命令明朝卖给瓦刺铁锅,但只能是广东铁生产的“广锅”。同时,瓦刺人在买锅时必须用旧锅换新锅。
张居正的要求隐藏了一个谜。广锅极难熔化。瓦刺没有熔化其技术水平。用旧锅换新锅可以将瓦刺人手中的铁锅数量限制在一定数量,防止铁锅融化,创造军备材料。瓦刺人别无选择,只能买少数广锅,憋屈地用它做饭。
通过中国古代的许多贸易战,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是以破坏对方经济为主要目的的贸易战也应该遵守经济规则,否则我们只能像宋太宗一样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国古代是农业大国,贸易战会发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