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首辅,即内阁中排名第一的辅臣。明代“首辅”是对内阁大学士(少数以翰林学士入直内阁)中排名第一的人的尊称,与内阁“次辅”、“群辅”相对而言,一句话大致产生于明英宗天顺年间,始于李贤;还有一句话,从明仁宗时期大学士初兼师保官的杨士奇开始,从明成祖创建内阁开始,从明世宗在位期间开始。
内阁首辅没有明确的规定,而是政治实践的产物。嘉靖、隆庆、万历初年,首辅、次辅边界严格,首辅权最重。他们主持内阁政治,尤其是掌握票拟权,次辅不敢与之竞争。除了内阁,内阁首辅也成为文臣之首,能有效影响六部。其中,张居正也试图通过考试制度化六部的控制。张居正之后,内阁首辅的权力趋于衰落。
内阁首辅的性质和地位存在“顾问”、“宰相”、“开府书记”、当代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如“辅相”,认为它不是宰相。严格来说,在明代内阁制度形成初期和清代不强调内阁大学士职权差异的时代,没有“内阁首辅”的概念。
唐宋学士
内阁官员的名字,如“某某殿大学士”、“某某阁大学士”等官名始建于唐代。然而,唐代集贤殿学士的职责主要是编辑书籍、发现和推荐文学人才,而不是掌握行政权力的中央机构。宋代设立的“殿阁大学士”有很多名字,如“观文殿、端明殿、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等学士,但大多是荣誉称号,没有实际职责,可能与首相不一致。
内阁初建
丞相是在明朝建立之初设立的。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废丞相,罢中书省,亲自掌管六部。然而,由于政府事务繁重,朱元璋独自处理,感到无能为力。因此,他首先在春、夏、秋、冬设立了“四辅官”,然后在洪武15年(1382年)改为文渊阁、东阁等宫廷大学士,担任皇帝顾问。作为小官员,这些官员与前代宰辅不同。@ 他还临时从翰林院使用官员协助处理章奏。
朱棣篡位后,于建文四年(1402年)8月,特派翰林学院官员解缙、胡广、杨荣等7人进入文渊阁,参加了中午的预备服务。从那时起,秘书和官员一直被设立,并逐渐被称为“内阁”。内阁官员一般以“某殿或某阁大学士”为官职,但“大学士”仅为兼职,其官职仍为翰林院官员,等级仅为五个品类。他们没有设立新的官方部门,他们的权力受到限制,他们的性质仍然是“顾问”。然而,阁臣们靠近皇帝,对皇帝的决定仍有重要影响。洪熙、宣德年间,多人内阁逐渐简化为“三杨”辅政,阁臣官阶、内阁权力开始迅速上升。
阁臣分化
内阁首辅不是制度规定的内阁职位,而是在实际政务运作中形成的。它的产生源于内阁“辅臣”(一般内阁大学士)排名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力和地位的差异。
在永乐年间,七人内阁组成之初,成祖命令内阁说“解缙等”;被贬后,解缙改说了“胡广等”。宣德正统时,阁臣经常以杨士奇为首,罗汝敬称之为“四朝栖臣,二圣元辅”(明史中的“栖”为“老”)。在追述历史事件时,王世贞也称杨士奇为内阁首辅。但此时此刻,各位阁臣地位相近,多在御前议事,首次没有明显区别。
正统年间,“三杨”与新入阁的陈循等人之间的差距凸显出来。张奏票拟的机务原因由“三杨”掌管,陈循等在三杨中只有杨溥一人的情况下,经礼部邀请后才能参加。这被赵毅视为阁臣间权力不同的例子。
在正统、景泰之际,阁臣议政票旨都在文渊阁,当时杨溥已逝,陈循主议。叶盛攻击陈循,说他“谬当内相之首”,景泰帝也曾说“我任卿掌内阁事”:这些都体现了陈循地位的特殊性。然而,在景泰时期的内阁中,王文和高谷仍在与陈循竞争;在内阁外,六部分权力和直属皇帝的祖先制度仍然得到坚持,景泰皇帝信任兵部尚书于谦,远远超过阁臣。御史曾建议“请六部大事与内阁奏行”,被于谦根据祖制驳斥。
内阁首辅:内阁第一辅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