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日本孤儿,是指在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日本侵略者在撤退和遣返期间遗弃在中国并由中国人抚养长大的日本孤儿。孤儿中既有军政人员的子女,也有工商界的后裔,但最多的是日本开发集团的后代,总人数超过4000人,分布在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90%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如此多的战争孤儿被当时尚未结束战争状态的敌国人民遗弃,被日本侵略者奴役和蹂躏的国家人民收养,这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7月13日,由54名日本遗孤组成的“东京日中友好之会感恩团”在哈尔滨方正县祭拜中国养父母公墓
日本遗孤产生于日本移民侵略
1931年“918事件”后,日本政府开始实施移民侵略政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东北移民,大量日本军政人员、工商人员和武装移民入侵东北。日本广田弘毅内阁于1936年提出,要在20年内向东北移民100万户、500万人的庞大移民计划。这一移民数字占当时日本农业人口的四分之一和预计东北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事实上,截至1945年,日本在东北移民150万,其中农业移民30万。
日本遗孤是战争灾难的受害者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迅速出兵东北,数十万关东军立即崩溃。缺乏军事保护的日本军事、政府、工商和发展团民被迫撤退,集中在沿海地区,乘船返回中国,导致数百万逃兵。据调查,日本遗孤中的绝大多数是开拓团撤退时留下的。特别是分散在吉林和黑龙江的开拓团民,大多是妇女、儿童、老年人和弱者。在紧急撤退中,他们日夜旅行,穿越山川,逃往千里之外的港口城市。有些人饥寒交迫,生病,途中死亡。他们周围的孩子成了孤儿,孤儿流落在荒山、街道和车站码头附近;有些父母把他们送给中国人抚养,以防止他们的孩子死于疾病、饥饿和冻死;有些父母为了逃跑而把不方便携带的婴儿抛弃在路边,让狼撕狗,被中国人带回收养;更有甚者,当时一些死硬的法西斯分子在逃亡中集体屠杀同胞,幸运的孤儿被中国人带回家抚养。
普通人很难想象日本遗孤遭遇的不幸
在被收养之前,他们中的一些人衣衫褴褛,骨瘦如柴;有的病缠身,伤痕累累;有的冻饿交加,气息奄奄一息。从档案资料来看,绝大多数战争孤儿在被收养时都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饱受各种磨难。据长春市75岁的老人于泾介绍,当时长春的火车站几乎都是日本人,很多人挤不上火车,不得不一路把孩子扔掉。会说中文的人恳求中国人收养孩子。83岁的项贵臣老人说,等待逃跑的日本人躺在地上,“成年人身上也有鳞片。我们看着它感到不舒服。外面的小坟包埋着孩子们。”
日本孤儿流落街头,当年流落街头
中国人民施以德,没有暴力
正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使这些本该依偎在父母身边享受家庭幸福的孩子成为孤儿,被遗弃在国外。但是日本孤独是幸运的。中国政府和人民并没有对这些留在中国土地上的敌国儿童实施暴力,而是以宽广的胸怀接受他们。抗日战争胜利后,虽然当时中国人民的处境仍然非常困难,但他们伸出仁慈的手,从死亡线上拯救他们,用自己的牛奶和从嘴里节省的食物喂养他们。与此同时,节衣缩食,千方百计让他们上小学、中学、大学,把他们培养成有用的人才。长大后,他们又用自己所有的积蓄为自己操办婚姻,成家立业。
实施寻亲、探亲、回国定居
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本遗孤的思亲之情日益强烈。20世纪50年代初,在协助日本侨民回国期间,少数日本孤儿开始寻亲。20世纪60年代,一些日本人和一些日本民间团体通过中日友谊协会、中国红十字会赴日代表团、华侨等组织和个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寻亲活动。1972年9月,通过友好协商,中日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为日本遗孤赴日寻亲创造了良好条件。1978年8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后,中日政府经过多次研究协商,决定从1981年起,由两国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分阶段、分批组织在日本寻亲,一切费用由两国政府负责。此后,在华日本遗孤寻亲活动大规模开展。
到2000年,中日政府组织了31批在华日本遗孤寻亲团,2121名孤儿前往日本寻亲,666人在日本找到亲属,约占总人数的31%。与此同时,已被确认的日本遗孤开始陆续回日定居。
根据日本厚生省提供的信息,1972-1995年,在日本定居的残余孤儿有2171人,配偶和子女有7801人。据中国有关部门统计,日本有3800多名孤儿回日定居。
育孤善举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育孤善举赢得了中日各界人士的赞誉。1983年4月3日,日本外交部长安倍晋太郎在会见前往日本寻找亲戚的日本孤儿时说:“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是错误的。由于这场不幸的战争,你在中国生活了38年。日本兵库县的一位友好人士说:“我们对中国有尊重感。世界上很少有中国对日本孤儿给予人道主义待遇,充满友谊。1984年10月,日本遗孤代表在哈尔滨会见日本厚生省大臣渡部恒三时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翻开中日关系史有一段不幸的经历。由于历史原因,我们日本孤儿在侵华战争中遭受了各种磨难,缺衣少食,饥寒交迫,走投无路。当我们在死亡的边缘挣扎时,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向我们伸出了温暖的手,把我们年幼的孩子带回家,给我们衣食住行,从死亡的边缘拯救我们。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送我们上学,毕业后给我们安排工作。帮助我们建立家庭,生孩子,过上幸福的生活。”
日本遗孤留华仍不归
值得注意的是,仍有数百名日本孤儿留在中国各地生活和工作。他们包括政府官员、工人和农民、技术人员和专家学者。他们留在中国的原因有几千个,但最根本的是对养育他们的土地和人民的依恋。1986年,长春日本遗孤和诗人于德水被确认为遗孤,同年9月去日本寻亲。但由于养父母没有赡养费,他们没有申请去日定居。养父母相继去世后,他又守孝了三年,才于1992年去日。在日常生活中,他无法忘记自己的第二故乡,写了一首《思乡》诗:“身在扶桑心在中国,萍踪万里到天涯。樱花满目催泪,夜夜梦到老家。1995年,他回到长春,投资办厂,写诗明志:“不想名声传下去,拼将热血唤和平。世界上有很多灾难,铸剑是犁劝耦耕。”
战后流落中国的日本孤儿有多少?大部分是日本开拓者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