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
崇祯十七年十月,满清以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将军,率2万骑兵征服南明。不久,由于陕西李自成大顺军日炽,多铎奉命转兵西向(见清灭大顺之战),给弘光政权喘息的机会。为抵御清军南下,弘光朝廷兵部尚书史可法部署兵力:以总兵刘泽清为淮海,驻淮安,经理山东一路招事;总兵高杰辖徐、泗,驻泗州,经理一路招事;总兵刘良佐辖凤、寿,驻临淮,经理陈、齐一路招事;靖南伯黄成功地管辖滁州、和,驻庐州,经理光、固一路招事。上述江北四镇与武昌左良玉部组成江淮防线,防大顺军或清军南下。但红光政权内部党争不断,内讧不已。十一月,史可法抵清江浦(今江苏淮阴),策划淮河防御,先后几十次上疏,但南明朝廷不重视,失去了宝贵的机会。
兵败
弘光元年(1645年)正月,清军攻破潼关(见潼关之战),击败大顺军的局势已经确定,于是满清便命多铎率部转兵分道南下。沂州、济宁兵由庙湾南渡黄河,趋邳、宿二州;命彰德、卫辉兵由孟津东渡黄河,逼归德、徐州。南明驻遂州总兵许定国、驻河南总兵李际遇分别向清军约降。史可法飞章告急,并将总兵高杰调到徐州,预趋归德,以阻止清军。次年正月,高杰被许定国诱杀,弘光政权的积极行动告终。不久,红光政权内讧再次出现。三月,驻武昌之宁南侯左良玉以“清君侧”的名义,带领所部东下,从汉口到达缙州,200里相接。南京马士英急调黄成功部赴长江抵御。清军乘机前往徐州,南明总兵李成栋登舟南逃,清军随后陷入颍州(今阜阳)、太和。四月初一,弘光朝廷密诏史可法督军倍道入援南京,以御左良玉。时清军进亳州,向邳州(今江苏遂宁西北)、徐、泗告急,史可法又奉命回扬(州)、泗(州),但黄得功、刘泽清、刘良佐三镇兵仍应诏入卫南京。清军一路陷亳州,一路陷砀山,初九占领徐州。13日,泗州守将李遇春降清,史可法退守扬州。清军渡过黄河。
18日,南明降将李成栋带领清军包围扬州城,史可法急叫各镇赴援,无一前来。二十二日,城中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降清,扬州市兵力益单。二十三日,总兵刘肇基要求乘敌不备背城一战,史可法未允。二十四日,清军从泗州运来红夷大炮,试轰扬州,满城恐慌,史可法血疏告急,不报。二十五日,清军突破城市,史可法被俘,不屈不挠(见扬州之战)。刘肇基率残部和人民继续巷战,直到矢尽人亡。五月初八,清军乘大雾夜穿越长江,次日克镇江。南明沿江的守军都崩溃了。郑鸿奎、郑彩部水师东逃入海,返回福建。14日,清军从镇江南下丹阳,西向句容,直至南京城下。洪光元年(1645)5月15日,赵之龙、王锋、钱谦益等大臣向南京投降,清军占领南京。清军征服南京后,多铎命降将刘良佐带清兵追击弘光帝。众叛亲离的朱由松不得不和爱妃一起逃到芜湖,清军追来,朱由松不得不与清军作战。明军支架不住。5月22日,总兵田雄、马得功、丘斧、张杰、黄名、陈献策冲上御舟,劫持洪光帝,献给清军。
结果
22日,清军俘获了逃往芜湖的洪光帝朱由松。到目前为止,洪光的政权已经死亡。
延续
弘光元年,顺治二年五月二十二日,弘光政权去世,
六月初七,明福建巡抚张肯堂、礼部尚书黄道周、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悝jy等。,并称唐王朱聿为福州监国。6月27日,朱成为皇帝,将福州改为天兴府,以此为隆武的第一年。也就是隆武政权。
六月二十八日,明鲁王朱以海在浙江余姚、会稽、鄞县等地抗清义军和官员缙绅的支持下,在绍兴监国。即鲁王监国。
洪光政权流程简介 弘光政权最终是如何灭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