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诗人也可以借酒浇胸。唐人有“斗酒诗百篇”和“乞酒缓愁肠”的说法。因为诗人和酒的关系极其密切,不仅在唐诗中写了酒,还写了酒的价格。
杜甫在《逼侧行送毕四曜》一诗中写道:“街头酒价往往苦贵,方外酒徒睡不着。只有300块青铜钱。”杜甫诗歌对酒价的叙述成了不同诉讼的话题。
认为自然的人不乏其人。宋代刘泰的《中山诗》写道:“真宗问进臣:“唐酒价几何?’莫能对。丁晋公独说:‘斗直三百。上问何以知之,说:“臣观杜甫诗:速须相喝一斗,只有三百青铜钱。""宋代陈岩肖的《庚溪诗》也认为:“少陵诗不是特纪事,至于都邑所出,土地所生,物之有贵贱,也见于吟咏。比如云:‘急需相就喝一桶,只有300块青铜。“这里的“速须相饮一斗”和“急需相饮一斗”都是“速宜相饮一斗”的错误。
不同意的人认为杜甫诗中所谓的“300青铜钱”来自前人的典故。北齐卢思道曾说过:“长安酒钱,价格300英镑”。王思石在《杜甫》中指出,杜甫诗中的“酒价苦贵”是实语,“300英镑”是成语耳朵。”
那唐代的酒价到底是多少呢?据《新唐书·食品志》记载:“建中三年,复禁民,以佐军费,置肆酿酒,斛收直3000。在古代容量单位中,一斛等于十斗,“斛直三千”即“斗直三百”。似乎杜甫的诗歌确实反映了现实生活,无愧于“诗史”的赞誉。但需要注意的是,“建中”是唐德宗的年号,离杜甫的生活时代已经有几十年了,不能作为唐代酒价叙述的依据。
杜甫不是唐代唯一一个写酒价的人,很多诗人都在诗中写酒价。比如李白“金瓶美酒斗十千,玉盘美食直万”;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崔国辅“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元”;白居易“共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陆龟蒙“若得奉君饮,十千沽一斗”。虽然这些诗人分布在盛唐、中唐和晚唐的各个时期,但他们的诗一般说唐代的酒价是每桶1000元。
那么,为什么杜甫、李白等人对酒价的叙述如此不同呢?也许有读者认为李白、王维等人说的是美酒的价格。这种说法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十千卖一斗”的说法也是渊源有自的。曹植曾在《名都篇》中写道:“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虽然“别人说,我就避”,但曹植才高八斗。在文章中,“比如人伦有周孔,林羽有龙凤”,所以他的叙述成了一种不可动摇的范式。受曹植影响,唐代诗人不排除在诗歌中对这一典则的普遍追溯和攻击。
唐代诗歌中的葡萄酒价格问题引起了许多误解。首先,诗人的意图和读者的解释意义之间存在着不和谐。事实上,深层次的原因是读者以诗为史。王夫之曾幽默地嘲笑这种诗史不分的情况说:“就杜陵沽处卖酒,向崔国辅卖,难道不是三十倍获利钱邪吗?“在王夫之看来,诗歌和历史有很大的不同,历史需要记录的精神,而诗歌则不是。”诗歌不能是历史,如果嘴和眼睛不一样。”
王夫说的很多,但也说明要读唐诗,必须努力。
解密:为什么唐代诗歌的酒价差异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