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为中国早期开放的港口城市,一直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的前沿地位。耶稣圣诞节是欧洲和美国最受欢迎的节日,它被定居在上海的外国人带到上海,并被推到全国,开启了它进入中国世界的序幕。
华东师范大学刘芳在《制造圣诞节》一文中表示,从清末上海港口开放到20世纪初,人们仍处于观察耶稣圣诞节的阶段。上海人通过观察外国人的节日习俗,如假期、装饰和弥撒,了解耶稣圣诞节。然而,在理解的过程中也存在偏差谬误。例如,耶稣圣诞节被称为“外国冬至”。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耶稣圣诞节已经成为最热闹的狂欢节,也是爱国者宣扬“和平”、“博爱”、“牺牲”等革命精神的好机会。1929年12月25日,长沙海关税务局摩尔根发布通知,允许海关工作人员在圣诞节休假。
20世纪30年代以后,耶稣圣诞节成为常规节日,形成了以逛百货公司、通宵跳舞、吃大菜为主的娱乐嘉年华。
在南京,一些大学生聚集在学校体育馆里猜谜和唱歌。教堂里会“灯火通明”,想过节的人会在晚上7点左右开始成群结队地走进教堂。他们可能不知道圣诞节的起源和仪式,但他们也会向外国人学习唱诗和祈祷。
不仅有人们的娱乐狂欢节,聪明的商人也开始抓住机会,利用圣诞节销售商品,试图创造一个“购物节”。圣诞节前几天,一些商家开始做准备。窗户上贴满了促销通知,但圣诞树不会像现在这样放在门前。1948年,中国图书馆发布了“圣诞礼物介绍”广告,推广名人书画。湖南《大公报》也有非常脚踏实地的商品推荐。肥皂、香烟甚至药品也搭上了圣诞顺风车,并在报纸上不断发布折扣信息。
民国圣诞节:人们逛百货公司,通宵跳舞,吃大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