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百济后,唐军振旅归来,留下郎将刘仁愿率领数千名唐兵留在百济城,并派左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总督。在上任的中途,王文度死于疾病,并以刘仁轨代替。
百济王扶余义慈的表弟扶余福信已经降服了唐军。当他看到唐军的主力军回到中国时,他萌生了一颗小偷的心,并与一位名叫道琛的僧侣合作,在周留城聚集百济老民造反。不久,百济“西应”,并根据城市造反支持于峰。相反,所有军队聚集在一起,包围了唐军刘仁愿的留守军团。
唐廷下诏,任刘仁轨检校带方刺史,统王文都老部与新罗军联合救援刘仁愿。唐、新联军一路战斗,直杀百济城。和尚道琛在熊津江边建了两座巨大的兵垒,刘仁轨率众猛攻,百济军不敌,退保任孝城。
公元661年(高宗龙朔元年),唐将苏定方再次攻打高句丽,遇大雪寒冷,唐军不得不班师。但刘仁轨上表示,要继续坚守百济,高宗深知刘仁轨言之有理,便让唐军留在百济城坚守。
刘仁轨先出奇兵,先发制人,带领军队拆除扶余福信派人修建的真岘城(今韩国镇岑县)。虽然这座城市“临江高陆”,但唐军连夜突袭,一举突破,“然后通往新罗运粮之路”。百济内部发生火灾。百济王子扶余丰越来越受不了表哥扶余福信的霸气,扶余福信被杀。因此,刘仁师、刘仁愿、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刘仁轨、百济王子扶余隆率领水军从熊津江出发,水陆并进,直奔白江口,准备合军直接捣固周坚城。
公元663年8月(高宗龙朔三年),刘仁轨水军率先前往白江口。很快,400多艘日本水军也来了。在宽阔的水面上,唐朝和日本的水军对峙。
刘仁愿回长安后,高宗向他询问情况,这位将军不专功,说明战役主要指挥官和表章主拟人均为刘仁轨。由于超加(刘)仁轨六阶,高宗“深叹赏之,正授带方州刺史,并赐京城宅一区。刘仁轨丝毫不敢懈怠。他安抚百济余众,屯田厉兵,积粮抚士,为下一场进一步灭亡的战争做准备。与此同时,他连上表演,极言百济之地不容轻弃,“伏唯陛下既得百济,想要高丽,必须外内同心,上下齐全,举无遗策,始终成功……”高宗深纳其言。
百济亡国,下一个肯定轮到高丽了。公元668年(高宗总章元年),唐朝将军李积为师。在春男带路的指导下,他一举平高丽,终于完成了杨迪皇帝和唐太宗未完成的事业,收入176个城市和69万户。唐朝安东都护府,薛仁贵等2万多名唐兵留在平壤,高丽终于成为唐朝的治地。因为高丽王高藏一直是个傀儡,唐廷赦而不朱,还把他封为司平太常伯,只把负角顽抗的泉男建成流放黔州蛮荒之地。
后续白江口战争:唐朝是如何处理朝鲜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