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太宗玄甲军:唐朝开国最依赖的精锐部队


强将手下没有弱兵,汉光武帝扫天下,幽州突骑功不可或缺。李世民驰骋,不禁提到他手下的玄甲军。对于这支玄甲军,史书中的记载并不详细。我们只能用各种史料的文字拼凑这个精锐骑兵的形象。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资治通鉴》中玄甲军的记载:“秦王世民选精锐千余骑,均为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每一场战争,世民亲被玄甲帅为前锋,趁机进攻,所向无敌,敌人畏之。行台仆射屈突通,赞皇公窦轨将兵按行营屯,猝与王世充遇,战不利。秦王世民帅玄甲救之,世充大败,获骑将葛彦璋,俘虏6000多人,世充逃归。虽然这段话很短,但玄甲军的战斗力和作用可见一斑。李世民几乎每次战斗都带头。他身穿玄甲,带领骑兵像黑云一样压向敌人。他的势头很强大。此外,玄甲军本身的精英几乎是不可战胜的。

在古代作战中,常选精锐战士作为先锋突击,称为选锋。玄甲军也可以认为是一种选锋。玄甲军不同于东汉的幽州突骑。它不是由单个地区或单个部落的士兵组成的。玄甲军是由李世民指挥的骑兵选出的精英。组成应该非常复杂。此外,玄甲军的作战任务非常繁重。他必须成为每场战争的先锋,伤亡也不少。据估计,他应该继续选拔和补充,以保持一定的士兵配额。通过对唐初骑兵的分析,基本可以得出玄甲军的组成、训练和装备。

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逐渐进入中原。经过五胡十六国与南北朝的混战,隋唐时期骑兵的发展达到了中国历史的高峰。在这个时代,重甲骑兵一度成为主流。所谓重甲骑兵,又称重甲骑具装,骑兵和战马都穿着厚厚的盔甲。隋朝继承了南北朝的传统。在军队中,重甲骑兵仍占很大比例。作为旧朝的一员,李渊的唐军也可能受到一些影响。

唐太宗玄甲军:唐朝开国最依赖的精锐部队

但这里还有一个变数,那就是隋朝与北方突厥进行了大规模骑兵交战。突厥骑兵是一种以机动性而闻名的轻骑兵。隋骑兵多次与突厥作战。出于适应敌人特征的需要,隋骑兵受到对方的影响,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并转向了轻骑兵的方向。作为并州的军政长官,李渊正在承担防御突厥的责任。在与突厥的战斗中,他首先模仿突厥建立了精锐的轻骑兵。《资治通鉴》记载:“渊选善骑射者2000人,使其饮食舍止如突厥,或与突厥相遇,则伺便击之,前后屡捷,突厥颇为恐惧。毫无疑问,这个骑兵可以在机动性上与突厥相提并论。这部分骑兵可以看作是玄甲军最初的基础。李渊从太原出兵后,从突厥购买了2000匹好马,并借用了少数突厥骑兵。西突厥部落的史大邑也带领下属的骑兵将李渊附属于会宁,进一步壮大了李渊下属的骑兵队伍。受突厥的影响,许多突厥骑兵已经加入,轻骑兵已经成为李渊部队的主力军。李世民率领的精锐骑兵在霍邑之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唐朝夺取了关中,平息了陇西、凉州等地的分离势力。陇西的骑兵也很精锐。他们的加入无疑增强了唐军的骑兵队伍。刘武周,也得到了突厥人的支持,在并州与唐朝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被李世民挫败了。他的许多部门都投降到了唐朝,尤其是像尉迟敬德这样非常勇敢的骑兵。他的部门有8000多人。我相信有许多精锐的骑兵。关东的秦叔宝、程知节等人也是勇敢的骑将,也是李世民的指挥下。在李世民的指挥下,有了这样一支与四方精锐相结合的骑兵部队,在此基础上选出的玄甲军一定是极其凶猛的。

那么玄甲军是轻骑兵,还是延续了南北朝传统的重装骑兵呢?我认为根据记录,应该是轻骑兵。第一,受突厥影响很大,很多士兵都是突厥人。第二,从战例来看,唐军骑兵非常机动,在战斗中经常进行迂回攻击,可以进行长途追击。在攻击薛仁果和刘武周的战斗中,有长途追击的记录,尤其是在追击刘武周的部门。经过200英里的昼夜急行,他们连续追击了3天多。恐怕重甲骑兵很难支持这样的长途追击。

虽然唐初的轻骑兵已经不同于汉代的轻骑兵,但它去除了南北朝流行的装甲,减轻了战马的负担。但骑士本身的保护比汉魏时期要严格得多。唐代有13种盔甲,骑兵主要使用铁光甲。明光甲用口袋保护头部。口袋两侧都有向上滚动的护耳,有些口袋还装饰着垂直于肩部和背部以保护颈部的项目;胸甲一般分为左右两部分,中间有垂直绑甲绊,左右两部分有圆形护理或凸起的弧形图案;肩部覆盖披臂,手臂上有手臂护理;腰部系带。腰带下有两条膝盖裙来保护大腿,小腿上有更多的“吊腿”。这种盔甲的结构非常完整。

唐代骑兵的武器如下:弓箭,唐军一般带胡禄一个,可装30个箭矢。可能还有马弩装备,可以射200步。骑兵的长柄格斗武器是漆枪(也就是说),手柄很长,这是南北朝以来流行的长柄格斗武器。短柄格斗武器主要采用短柄长刀,唐军士兵每人一把。除汉代以来流行的环首刀外,还有一种新型的长刀,手柄上有护格,手柄上没有圆环。这种刀后来流传到日本,被称为“唐样大刀”。骑兵还使用啄、锤、斧、鞭等部分击中武器。骑兵使用较小的圆形盾牌。

唐太宗玄甲军:唐朝开国最依赖的精锐部队

唐初实行府兵制,可根据府兵制推测当时的训练情况。在冬季训练中,府兵主要有两个内容:“薄战”和“纵猎”。以“薄战”为主要内容。在当时的战斗中,队形的变化非常重要。“薄战”主要是训练士兵熟悉军队中的旗帜、金鼓等指挥命令,前进后退,改变队形,熟练表演,使战时有序进入战争。“纵猎”就是游猎,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士兵的武功,提高士兵的个人战斗技能。服役前,还有折冲府官员对他们的学校阅读进行考察和演练。在服役期间的闲暇时间,他们也会经常进行骑射训练。

以上装备和训练是唐军的一般情况。据推测,玄甲军的情况不应超出这一范围,但他们只是唐军骑兵的精英。他们可能有更严格的选拔和训练,拥有更好的装备。

据记载,李世民使用玄甲军的战术主要有几种:侧翼突击、伏击和正面突击。而李世民常用的战术是侧翼突击,这里的侧翼可能不是敌阵的侧面,也可能是敌人的薄弱环节,或者绕过敌阵。李世民通常会让前面的部队先与敌人作战。当敌人的精神受挫并被消耗时,他会带领玄甲军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或者直接绕过过去,前后攻击敌人。这种攻击,往往是致命的一击,会使敌人崩溃。正面攻击是以玄甲军为前锋,大军为后继,直接冲击敌人,冲破敌人的阵势,最终达到歼灭敌人的目的。玄甲军虽然精锐,冲击力强,李世民本人也很勇敢,但这样的攻击还是有很大的冒险性的,尤其是遇到顽强的敌人。在洛阳城外,李世民与王世充的故马坊激战,李世民想查看敌人阵势,直杀敌人阵背。虽然阵型被打散了,但王世充下属的江淮精英并不是一个闲散的人。他与唐军作战。李世民的坐骑在混战中被射倒。幸运的是,部门将在脱离危险之前拼命救援。经过几场激战,王世充的部队终于被击败了。伏击战术具有很强的突然性,敌人突然陷入包围和突击,混乱和恐惧是可以想象的。李世民率领500骑兵挑战窦建德的军队,成功伏击了他们的前锋部队,活捉了敌人的将军,这应该被视为玄甲军的杰作。


唐太宗玄甲军:唐朝开国最依赖的精锐部队唐太宗玄甲军:唐朝开国最依赖的精锐部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