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使用外国人才并不少见。自古以来就有。「楚材晋用」这句话。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根本没有国界。事实上,番人的使用始于隋朝,但时间很短,并不突出。汉族相对宏伟。与其他民族相处时,他们在种族上没有太大的差异,可以融合许多少数民族,成为今天的中华民族。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王朝之一,多个民族的融合也是其特点之一。此外,事实上,在唐代,大量政治任命番将也是其特点之一。以文臣中书(即宰相)为例,据新唐书表所示,唐代中书369人,其中番族23人。以武将的节度使者为例:番将任节度使者,开元前只有两个人。但天宝间突然升到九人,肃宗时八人,代宗九人,德宗十七人,直至唐末共八十五人。
事实上,这种情况有其时代背景。在隋统一中国之前,它是历史上所谓的「五胡乱华」这一时期,匈奴、鲜卑、羯、地、羌族大量迁往中原,建立国家。这些民族及其后代汉化极深。汉番对立的局面正在逐渐消失,汉番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同时,唐朝几位皇帝都有胡人血统,高祖的母亲是独孤;太宗的母亲是窦氏;高宗的母亲长孙氏;玄宗的母亲是另一个窦氏,属于五胡中的鲜卑。既然皇室的人已经是番汉合流的标志,那么下面的官将番汉合流就更正常了。资治通鉴记载:「七年十二月贞观甲寅。上幸芙蓉园,戊午还宫。从上帝(指唐高祖,当时已让位。)酒故汉未央宫。上帝命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蛮酋长冯智戴咏诗。既而笑曰:「自古以来就没有胡越一家。」
使用外将在唐玄宗时也成了名族政策,宰相李林甫便向玄宗建言:「文臣为将,胆小怕死。胡人不知书,不能当宰相。但他们勇敢地习惯了战争。此外,他出身寒微,孤立无党。最好用它们,给它们恩宠。他们必须尽最大努力保卫朝廷。」这种立论很卑微,但却得到了玄宗的欣赏。如果在部队中大量使用番人。这也是天宝年后,番人任节度使者,人数大增的原因。
唐中叶以后,政治腐败,兵役制度差。很多汉人都不愿意参军。「好男不当兵」那时,思想已经出现了。士大夫的孩子是武官,父兄认为是家庭不幸,结果是兵源枯竭。读完杜甫的《石吏》一诗,我们就知道了。事实上,汉人文弱,番人凶猛。从唐初开始,朝廷就爱多用番将,即使是禁军,里面也杂用了许多番卒。所谓的「贞观百骑」,全是番人组成。番将确实对初唐的强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其中,著名的番将有何力(铁勒人)、哥舒翰(突厥)、高仙芝(高句丽)、仆固怀恩(铁勒人)等。
也有人批评唐代重用番将的政策,认为这是混乱的根源。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安史之乱”的番人。在洛阳和长安两京之间,他们起兵作乱,战祸连绵近八年,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无数。本来隆盛的大唐,从此一塌糊涂。但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公平的,破突厥、拒吐番、平吐谷浑、击薛延陀、伐高丽,番将都以其勇敢善战,建立了许多汗马功劳。下属叛变多与上级驾驭无关。唐初高祖、太宗、高宗、武则天都是英明的君主。在此期间,叛乱很少,规模也不大,对国家没有伤害。而且天宝之后,几乎都是昏君奸相当道,是非不明,相信恶棍,爱听诽谤。不得不说,这才是它真正的根源。
为什么唐朝多用外国将领?民俗开放社会接受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