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生前曾写过两篇关于继承皇帝人选的文章。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当众宣布立储后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后。@ 另外,“另书密封一盒,常以随身”,以备不虞。后来雍正帝死后住在圆明园,首先用了这个密旨,就是“圆明园密旨”。回到紫禁城后,他再次宣读了乾清宫的密旨。所谓“复制内收箱密记”。可见,关于圆明园宣读传位密旨的记载应该是真实的。
@ 雍正帝死后,《清高宗实录》中的一系列记载也可以说明弘历在圆明园时的身份已经确定。“是日子刻,世宗崩。在御榻前,捧足大痛,号哭仆地。王大臣近侍咸举哀,请黄舆奉大行皇帝还宫,一遵圣祖仁皇帝大事礼仪,请上前导以行。于是,海望大臣海望与多罗履郡王允许进入乾清宫豫备,开门进城。内部大臣常明是后护人。果亲王允礼, 亲王允秘,亲王弘昼,大学士张廷玉随入宫。公丰额,乾清门侍卫等随大行皇帝黄舆进宫。庄亲王允禄随皇太后及宫眷进城…大行皇帝黄舆进宫时,上乾清门迎接。如果在乾清门迎接,心实不忍,王大臣等不必固请,俾得稍尽这心。”
按照惯例,先皇帝驾崩后,确立嗣皇帝的人选是当务之急。如果不及时建立继承皇帝,不仅会使权力真空,导致王子争夺王位继承权,导致军队相遇,还会延误先皇帝葬礼的处理。继承皇帝在先皇帝葬礼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特别是先皇帝在紫禁城外死亡。在将遗体归还宫殿之前,继承皇帝应详细安排相关程序。特别是按照礼制,继承皇帝要先当前导,跪在城门或宫门前迎接大行皇帝。
因此,只有确立了弘历嗣皇帝的身份,才能开始办理奉雍正帝遗体回宫等各种治丧事宜。否则,继承皇帝的身份不确定,决不能贸然护送大行皇帝返回宫殿。根据《清高宗实录》,弘历在奉雍正帝遗体回宫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履行了嗣皇帝的职责。宫前弘历对诸王大臣进行了任务分工,他本人按照康熙皇帝死时雍正帝所行的礼仪前导行事。大臣们对雍正帝遗体进宫时迎接地点的奏请,更加明确了其继承皇帝的身份。因此,圆明园宣读传位密旨的情节应该是真实的,否则弘历不敢也无权指挥雍正帝的丧仪。返回宫殿后,内侍将在弘历前持有传位诏令的封信,进一步证明了弘历嗣皇帝的身份。
回到乾清宫后,在庄亲王、果亲王、鄂尔泰大学士、张廷玉的见证下,宣读正大光明后封信的传位令,是弘历皇帝身份确定的一种形式,旨在进一步明确继位的合法性。毕竟乾清宫的诏令是雍正帝建储时当众通知群臣知道的,比圆明园的传位密旨更神圣、更正式 。@ 嘉庆帝君臣在撰写《清高宗实录》时,大概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只记录了乾清宫宣谕传位诏书。
清朝立储方式退化:雍正传位真相与圆明园密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