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史解密:为什么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派遣唐使]?


有一首歌唱道:“风烟滚滚唱英雄,青山四面听侧耳,晴天敲金鼓,大海扬波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为和平。为什么战旗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每当我唱起它,总觉得自己很有力气,充满活力,我的心情总是跌宕起伏,让我难忘,用我们的血肉之躯筑起的长城,展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回的坚强信念。

在漫长的历史中,中日两国发生了几次直接的军事对抗。每次想起南京大屠杀、清末甲午中日战争、明朝万历援朝战争、大唐初援新罗抗日战争...这些日本人一直讨厌中国和东亚的残酷行为。正是在这一刻,沉睡百年的狮子在巨大的痛苦刺激下醒来,在那些战争中惨败。我们不得不深思:“弱国没有外交”,“落后就会被打败”。这是一段极其伟大而难以忍受的悲惨记忆。唐初援新罗抗日战争后,日本为什么经常派“唐使”到盛唐?

朝鲜半岛三足鼎立 日本趁火升起狼烟

据史料记载,公元4世纪,朝鲜半岛形成了高句丽、百济、新罗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由于高句丽和新罗的威胁,百济想借日本的力量进行对抗。日本试图利用这种情况,在朝鲜半岛建立自己的统治地位。20世纪60年代,日本大和(奈良)朝廷出兵入侵新罗,征服韩国之地(今韩国庆尚南道),设立“日本府”统治。因此,百济成为日本的朝贡国。四世纪末,随着日本国土的统一和国力的增强,大和朝廷多次入侵朝鲜半岛。

公元594年,高句丽、百济、新罗开始向隋朝贡献。600年,日本还向隋朝派遣使节。622年,唐朝与高句丽、百济、新罗建立了密封关系。7世纪中叶,朝鲜半岛争端升级。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合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助。660年,唐高宗派将军率领13万水陆联军前往救援,大败百济,俘获其国王。同年90月,百济遗臣两次派遣日本朝廷求助,并要求送回日本作为人质的丰璋王子。日本经过大化改造,开始从农奴制转变为封建制。日本借此机会出兵朝鲜半岛,以转移国内守旧势力的锋芒和人民群众的不满,扩大朝鲜半岛的影响力。因此,朝鲜半岛的争端扩大到东亚的国际争端。

唐史解密:为什么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派遣唐使]?

烟焰在白村江上升起 大唐战捷日本败北

661年正月(农历,下同),日本齐明女皇和中大哥王子(后来天智天皇,668年即位)亲自前往九州,想统兵渡海西征。然而,由于旅途劳顿,齐明女皇在当年7月去世,旅行计划被迫推迟。八月,中大哥皇子监国,使先遣部队和行李渡海。九月,5000日军护送百济丰璋王子归国即位。662年正月,日本向百济赠送了大量物资。同年5月,日本将军率舟师增援170艘。日本本土随时准备渡海作战,“修复兵甲,各有船舶,储存军粮”。663年3月,日本增兵2.7万人,唐代还任命右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统舟7000人进驻熊津城(今韩国公州)。五六月,百济君臣之间发生严重内讧,实力锐减。8月13日,唐军和新罗军队趁机调兵遣将,包围了百济王所在的周留城(今韩国扶安)。至此,惨烈的白村江海战拉开帷幕。

663年8月17日,唐将刘仁愿、孙仁师、新罗王率领陆军团围住周留城。唐将刘仁轨、杜爽、百济降将扶余隆则带领170艘战舰列入白村江口。八月二十七日,日本援军万余人,分乘战舰千艘,与唐代水军不期而遇。《三国史记》中描述道:“此时日本船兵,来帮百济。千艘日本船,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新罗骁骑,为汉前锋,先破岸阵。第二天,日军诸将与百济王商量对策。依靠兵力优势,他们妄言“我等争先,彼此自退”,然后“带领乱伍中军之卒进入大唐坚战之军”,没有加整顿部署。结果,唐军“左右夹船绕战”,巧施包抄合击之术,导致日军“赴水溺死者众,不得回旋”。《老唐书·刘仁轨传》史载:“仁轨遇日兵在白江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升天,海水皆赤。战后,百济丰璋王逃离高句丽,残军全部投降,百济复国化为泡影。

大唐一战江山闻名 东亚地区重定格局

白村江战役基本决定了当时东亚的政治格局。百济灭亡后,667年,唐朝和新罗联军趁机进攻,次年攻占平壤,705年高句丽灭亡。

白村江之战促使日本退役,900多年(至1592年丰臣秀吉入侵朝鲜)不敢大规模入侵朝鲜半岛。白村江战败后,日本大哥王子深怕唐朝和新罗军队进攻日本,于是从664年开始,他花了很多钱建造了四道防线。其中,日本在九州太宰府建设了“水城”。它实际上是一座用于防御的土坝,坝长1.2公里,底宽80米,高10米,外侧有一条5米深的沟。667年,日本将都城从飞鸟迁至近江大津宫进行保险。然而,唐朝和新罗的军队并没有乘胜进入日本。

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为什么日本在自己的战败中实现了自己的重大飞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日本掀起了学习美国的热潮,并在不到25年的时间里成为世界第三工业国。白村江战役后的古代日本,在朝鲜惨败的日本,知道自己不是中国的对手。如果不赶紧求和,唐朝一旦下定决心攻击日本,连反击都没有。从那以后,日本一再派“唐使”到中国,尊重唐朝的儿子。日本派唐使到中国只是努力学习唐朝文化,不再要求朝廷封存,甚至愿意等同于“西藏国家”。其国家政策也从过去的地区政治进步转向了内向、和平和发展的方向。在吸收唐代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东亚强国。

纵观历史,虽然中日白村江战役规模不大,但日本人完全放弃了抵抗意志。在结束了新罗和百济之间的长期纠纷后,日本败北的直接后果是,它停止了对朝鲜半岛的扩张,大约在几千年内没有向朝鲜半岛使用军队。从那以后,除了海盗滋扰,日本直到清末才采取任何行动。从此,大量唐使被派往中国,虔诚地吸收和学习盛唐的文化。日本是一个适应性很强的国家。忧患意识使他们有极其敏锐的豺狼嗅觉和较强的生存技能。日本在输的时候会用心学习别国的长处,有机可乘的时候会露出豺狼的本性。在我们相邻的今天,笔者希望中国人多思考,多思考,多研究日本的言行,多了解自己和敌人,多了解中国人更多的忧患意识,审视这个邻居的一举一动。


唐史解密:为什么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派遣唐使]?唐史解密:为什么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派遣唐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