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无疑是汉末三国时期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张璐分开汉中,成为一名诸侯。他曾邀请刘备帮助他。结果,他没想到会把狼引进房间。相反,他让刘备夺取了益州之地。当刘备夺取益州之地时,曹操立即平息了汉中,促使张璐归来。在此基础上,曹操占领的汉中之地自然引起了刘备的觊觎。
为此,刘备和曹操围绕汉中展开了几年的战争,这也是三国时期的第一次汉中战争,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第二次汉中战争被许多喜欢三国历史的朋友所忽视。三国中期,曹魏将军曹爽率领10多万军队进攻汉中。虽然这场战斗很少被提及,但其影响和意义不容低估。
汉中之战第一次
汉中战争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战争。这场战争由刘备从建安22年(217年)发起,到建安24年(219年)5月结束,持续了近两年。从时间上看,汉中战役的持续时间明显超过了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即官渡战役、赤壁战役和夷陵战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第一次汉中战役可以与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相提并论。
在第一次汉中战役中,刘备和曹操分别是双方的教练。一方面,刘备将领主要包括张飞、马超、赵云、黄忠、法正、黄权等,即蜀汉五虎将领中,除守卫荆州的关羽外,其他四位将领都出现了。另一方面,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张合、徐晃、郭淮等曹操方参战将领。在曹魏五子良将中,张合、徐晃也参加了汉中之战。在此基础上,蜀汉和曹魏在第一次汉中战争中都是名将云集,这也是他们为人所熟知的重要原因。
最终的结果是,刘备占领了汉中,扩大了领土,然后被称为国王。当然,应该注意的是,虽然曹操被刘备打败了,但在曹操撤退之前,他迁移了大量汉中人口,这使得刘备得到的汉中更倾向于一座空城。换句话说,虽然曹魏在结果上被打败了,但蜀汉的实际收货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第二次汉中之战(兴势之战)
与第一次汉中之战相比,第二次汉中之战没有那么多名将云集,经常被人们忽视。第二次汉中之战,又称兴势之战,是指三国时期魏正始五年(244年),蜀汉军在兴势(今陕西洋县北)击退魏军进攻的战役。结果表明,第二次汉中战役是蜀汉战败曹魏。而且,第二次汉中之战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曹魏的朝廷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为司马懿高平陵的成功发动奠定了基础。
魏明帝曹睿在景初三年(239年)去世,以司马懿和曹爽为托孤大臣。曹爽虽然是曹真之子,但没有取得任何成就。因此,曹魏将军曹爽在公元244年发动了针对蜀汉汉中的战役,以树立威望。在这场战争中,曹爽和夏侯玄从罗谷口(今陕西周至西南)领导了10多万军队攻打汉中。当时诸葛亮和魏延都去世10年了,守卫汉中的将领是刘备和诸葛亮培养和提拔的王平。虽然王平手中的兵马不到3万人,但王平否认了部将坚守待援的建议,即派遣护军刘敏等领兵根据兴势拒敌,并多旗绵延100多里。他带领军队,并从黄金谷(兴势东)分兵攻打魏军。
作为蜀汉第三任汉中都督,王平在汉中地方的防御战略上,很好地承认了汉中第一任都督魏延的主张,即拒绝敌人。因此,王平凭借地形优势,成功地将曹爽的10万军队挡在了汉中的兴势(今陕西洋县北)。与此同时,费祎率领援军绕道占领三岭,切断了曹爽的归路。曹爽被王平和费祎前后夹击,死伤惨重,逃回关中。这场战斗是古代以进攻防御取胜的典型战例。
@ 曹爽和夏侯玄在曹魏士兵中抱怨第二次汉中战争的失败,也就是说,他们的声望已经跌到了谷底。相应地,司马懿虽然在与诸葛亮的战斗中没有利用任何东西,但司马懿并没有给诸葛亮带来多少成就。相比之下,曹魏西线的士兵显然更支持司马懿,而不是曹爽、夏侯玄等人。
@ 在我看来,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曹爽和夏侯玄根本不敢号召全世界的兵马攻打司马懿。最后,他们放弃了抵抗。在某种程度上,如果没有第二次汉中之战的惨败,司马懿显然不敢轻易发动高平陵之变。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二次汉中之战不仅奠定了王平在蜀汉武将中的地位,也为曹爽的败亡奠定了基础,对曹魏乃至三国的历史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中是三国必争之地。两次汉中之战的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