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是中国历史上的艺术瑰宝。在金院本和宫调的直接影响下,它是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结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元杂剧的艺术形式是什么?专业术语是什么?
1、“四折一楔”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它被组合在一起。每个剧本通常由四折戏组成。有时,添加一个楔子来描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些作品还分为五折或六折和两个楔子。
一般来说,一部戏是一部戏。一些情节太长的戏可以写成多部。例如,王实甫的《西厢记》有五本21%的折扣,杨景贤的《西游记》有六本24%的折扣,每部戏仍有四折。这与后人的戏剧或连续剧非常相似。
一部剧由男主角(正末)或女主角(正旦)单独唱,其他配角一般只能说白不能唱。男主角主唱的是最后一部戏,女主角主唱的是丹本戏。
所谓的“折叠”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场景”,首先是剧本情节的自然段落(也是整个剧本冲突的自然段落),可以是一个(固定场景)场景,也可以包含多个场景;另一个是剧本音乐组织的单元。
折扣是四个阶段:开始、发展、高潮和结束。每个折扣都由一套程序严格的套数组成。在四折戏之外,为了解释情节或贯穿线索,元杂剧通常在整部戏的第一部或折叠之间添加一小部分独立戏剧,称为“楔子”。
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始楔;放置在每个折叠之间的,称为过场楔。楔子的本义是木榫接缝处的小木片,用于填充裂缝。在元杂剧中,它起着密集的针线或承前启后的作用。
四折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赵氏孤儿》、《秋千记》、《西厢记》、杨景贤的《西游记》。另外,在剧本的开头或结尾,还有“题目正名”,就是用两句话或四句话来标注剧情总结,确定剧本名称。比如《窦娥冤》的题目正名为两句:“秉承衡廉访法,感动地窦娥冤”。
2、在音乐曲调方面,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因此又称“北方杂剧”,采用北曲组合的形式。每个折扣由一套曲组成,每套曲通常由同一宫调的几张曲牌组成。对于每套曲折,第一套曲折是仙吕,第二套曲折是南吕,第三套曲折是中吕,第四套曲折是双调。
少数剧本的折叠也使用其他宫调。在每个宫调中,都有几十张曲牌。曲词是按曲牌填写的。一折中的每张曲牌都压在同一个押韵脚上,不能改变押韵。有时向其他宫调借一张或几张曲牌,称为借宫。
三、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丹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涂旦。正旦:主要女演员唱歌。外丹和贴旦是次要女演员。最后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
正末是歌唱的主要演员,外末和副末是次要演员。冲末是第一个演员。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人物。杂是除上述三种类型外的演员。孤独(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徕儿(小男)、细酸(读者)等。
4、主唱元杂剧一般由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演唱。主唱的角色要么是正末,要么是正旦。正旦主唱称为丹本,如窦娥冤枉的窦娥主唱。正末主唱被称为最后一首歌,如汉宫秋和汉元帝主唱。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主唱是一个共同的例子。但也有少数剧本,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也发生了变化。比如《赚快通》,第一折打扮成张亮,第二折打扮成快通,第三折打扮成快通。这就导致了主唱人物的变化。
五、宾白在后世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前人对元杂剧的宾白大致有两种解释:徐渭的《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
单宇《菊坡丛话》:“在北曲中,所有的客人都是白色的。两个人说客人,一个人说白色。”后者可能更准确地解释从训蒡的角度。它是演员在歌词之外所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话和独白。它由白话和一些韵语组成,也称为韵语和散白。对话类似于戏剧对话。独白具有叙事性,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六、科介又称科范、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动作,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
一般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达了四个方面。一是人物的一般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强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二是表达人物的表情,一折延长寿命的计划,注明“做思维科”,三是表达武术动作,高文秀《襄阳会》四折“四将做混战科”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梧桐雨》二折玉环舞,“正旦舞科”有时也表现出剧中的舞台效果。“雁叫科”“汉宫秋”。
元杂剧的艺术形式是什么?有哪些专业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