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元杂剧的四折一楔是什么意思?事实上,四折一楔是元杂剧的剧本体系。元杂剧的剧本一般安排唱四套北曲,每套都有几首曲子,从3首到20多首,属于同一宫调,一韵到底;每首曲子都是由正末或正旦的角色主唱的。
四套曲子大致适应了戏剧冲突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
@ 为了解释或连接情节,有时会添加“场景”。这种“场景”,或一个或两个,前后位置取决于情节发展的需要。
在《过场戏》中,除了宾白,只唱了一两首歌,比如《仙吕赏花时》或者《正宫端正》。后来明刊的元杂剧被标为“楔子”。“楔子”是指用木工和楔子加入榫头,使其紧密牢固。
元杂剧的剧本结构可以从现有的《三十种元杂剧》中概括出来。后人常用“四折一楔”来概括元杂剧的剧本体系。
所有的元杂剧制作人都提到了“楔子”。“四折一楔”是一种常见的格式。“楔子”甩小令,“折”甩套曲,这是“楔子”和“折”之间的分水岭。“楔子”在剧的开头,主要作用是解释故事情节的背景和原因,并经常介绍剧中主要人物及其关系。
以马致远《汉宫秋》剧头的“楔子”为倒,分析剧头“楔子”的基本状态。元杂剧中人物上场时,通常会念上场诗。“折叠”中的“楔子”主要是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插入一个情节。多部剧的“楔子”不同于单部剧的“楔子”,具有其特殊性。
元杂剧在四折一楔的基础上,满足剧情需求,创造了10部现存作品的四折二楔结构体系;只有2部现存作品使用五折一楔;只有3部现存作品使用五折一楔,楔子都在一折之前。
最常用的是四折一楔,共101部作品,占现有作品的一半以上。
从现有的元人杂剧作品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到从四折到四折一楔的发展思路,尤其是一折前楔的结构。四折一楔留存作品最多,内部结构变化丰富,成功作品较多。
四折作品中最多的两种,“起、承、转、合”(27部)和“起、转、再、合”(15部);四折一楔作品中最多的两种,“起、承、再承、转、合”(22部)和“起、承、转、再转、合”(17部)。这两个楔子都在一折之前,可以说是一折的前奏,就是把一部分关于剧情的人物、背景、前题等。
后两种去除楔子的内部结构与前两种完全相同。这说明楔子的原意是“引子”,后代小说保留的影响,比如《儒林外史》第一次,也就是这个意思。明清传说中的“家大意”也应该从此发展起来。
但元人对楔子的灵活运用,自成一代之风,不仅超越了前人,而且使后人的戏曲、小说难以比拟。
楔子在元杂剧创作者手中,极其灵活多端。它是整个情节内部结构的调节器,使元杂剧结构简单多样。这一特点也可以从现有作品中看出。
在此,列以总表,便于更全面地掌握元杂剧的结构特征。
元杂剧的四折一楔是什么意思?四折一楔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