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代表作家有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等。主要代表作有《窦娥冤》、《倩女离魂》、《汉宫秋》、梧桐雨等。
其内容主要是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的痛苦。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主线清晰,人物鲜明。其结构最显著的特点是四折一楔和“一人主唱”。杂剧人物分为丹、末、净、杂。
元杂剧的形成不仅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也是时代的产物。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杂剧是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在金院本和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了各种表演艺术形式。
1、元杂剧是一种以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基础上一级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元杂剧,又称北曲杂剧,是为了区别于南曲戏的文相而命名的。
元杂剧使用的曲调都是北曲。虽然北曲各宫调的声音和情感与南剧基本相同,但由于北曲比南曲多变,变征为两个半音,从整体音乐风格来看,北曲比南曲高亢激动。与南曲相比,北曲运用韵律严格,每套曲只押一韵,中间不换韵,韵脚密集,几乎每句话都押韵。
2、元杂剧作为一种新型、完整的戏剧形式,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制度,形成了歌唱、坦白、舞蹈等戏剧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3、杂剧角色分为三类:末、旦、净。其中,正末是男主角,正旦是女主角。末、旦、净、丑等人物的命名受蒙元时期欧洲文化的影响。
例如,穿着女装的丹就和印欧语系中的“Dame“发音差不多,dame在法语中的意思是女士和妻子。由于唐宋以降,禁止女性公开露面,杂剧中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角色“丹”。
元杂剧中使用的道具,如“机关”,与希腊古典戏剧中的机关相似。
4、杂剧的舞台表演由歌唱、白色和科学三部分组成。歌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白色,即宾白,是剧中人的坦白。剧本还规定了主要的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称为“科”。
5、结构上,一部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幕,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大自然段落。四折一般是故事的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
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两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于现代剧的序幕;也有两折之间的场景,相当于后来的场景。
一部杂剧一般分为四折或“楔子”。第一折前的楔子用来说明人物和故事的原因,从而引出正戏,相当于开场戏;折叠和折叠之间的楔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当于过场戏。
楔子和折叠的区别,楔子只有一两个曲调,而不是像折叠一样,必须使用一套曲调。折扣不等于一场现代戏剧,而是以唱一套曲子为标准。也就是说,一部杂剧要唱四套曲子,只能由主角单独唱,或正旦,或正末,由正旦主唱称为“丹”,由正末主唱称为“末”。
其它脚色只能念白。戏剧语言包括科介、宾白和曲词。
科介是剧本中关于动作、表情和音效的舞台提示。宾白是剧中人物的说白,一般是散文,也有少数韵语,分为对白、独白、旁白、带白(插入曲词的说白)等。曲词是剧中人物的歌词。
6、与“只曲”相比,“套曲”将许多“只曲”(至少三只,多达20只左右)连缀成“套曲”。
这种连缀有两个条件:一是“只曲”的顺序,前后的曲牌基本固定;第二,“套曲”中的“只曲”属于同一个“宫调”中的曲牌。用四套以上的杂剧很少见。
偶尔,作者认为写一本四折不能容纳和完成主题思想,所以以多本书的形式解决。比如王实甫的《西厢记》用了五本二十一折。
7、元杂剧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
元杂剧的特点是什么?元杂剧特色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