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元杂剧是怎么发展的吗?它最初的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在此期间经历了从不完整到完整的发展过程。蒙古王朝称元后,杂剧制度的完整性、成熟度和繁荣度开始上升。成宗元贞和大德时期,杂剧的创作和表演进入了鼎盛时期。
杂剧最初在北方流行,以大部分(今北京)为中心,遍布河南和河北。受方言的影响,它有不同的声音流派。魏良辅《南词引正》说,杂剧的声音有中州调和冀州调和小冀州调。这种北方声音剧很快在全国流行起来。
元人夏庭芝撰写的《青楼集》描述了元代140多名著名歌剧演员(其中30多名演员)的活动。《青楼集》成书于15年(1355年),然后增加了订单。当时,它离元朝不远了。它的描述表明,元代的杂剧演出从北方发展到南方,遍布全国。
后杂剧开始向南移动。当时,江南溧阳的元淮有诗歌、马志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等剧本。此时,距元贞元年只有四五年。到了元贞和大德年,杂剧已经“举世行”,关汉卿、白朴等人的作品已经“世界流行”。
在元杂剧繁荣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作家和作品。在元代的各种文学作品中,杂剧反映了当时最广泛的社会生活。在元代的各种文学作品中,只有杂剧取得了最高的成就。
元代杂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比以前的文学更广泛、更深刻,特别是一些社会地位较低的普通人普遍被写入作品,甚至成为主要的积极形象,扩大和改进了宋代方言在这方面发展的新领域。
元杂剧的许多作品都批评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官僚、绅士及其帮凶、爪牙对普通人的迫害和剥削,并赞扬了普通人对封建统治集团的各种形式的抵抗。
其中,关汉卿的《窦娥委屈》等杰出作品被视为世界的主宰——皇帝的土地,通过被冤枉的窦娥形象抱怨:“土地也是,你不分好坏,什么是土地!天啊,你错勘贤愚蠢!”它表达了非常强烈的抵抗精神。
元杂剧是一种包含“唱”的杂剧、“念”、“做...戏剧风格,其剧本主要通过歌唱和阅读来描述人物故事。一些优秀剧本的歌词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诗歌的色彩。
由于唐宋以来戏剧传统的影响,念白部分经常插科打诨,颇有幽默感。
元杂剧也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落的过程,大致相当于这个过程。杂剧作家的创作活动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期。前期约为元世祖至元初至成宗大德末年。这是人才辈出、作品争奇斗艳、各种辉煌的繁荣时期。
除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志远等著名作家外,还有高文秀、纪君祥、杨显之、石君宝、尚仲贤、李好古、李文蔚等。其中,关汉卿、白朴、石君宝、李文蔚、杨显之等活动较早的作家。
后期从武宗到大年间到元末。这一时期的特点是作家虽然不断出现,但作品也很多,其中郑光祖、宫天挺等人的作品也有一些特点,但总体成就远低于前期。
自英宗正统年以来,大致出现衰微。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创作中心从大部分转移到临安(今杭州)。
明朝中叶以后,杂剧的演唱逐渐消失。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说:“在南都万历之前,公侯、缙绅和富家都有宴会和小集,或者三四个人或多个人唱大套北曲。”;“若大席,则用教坊打院本(即演杂剧),是北曲大四套的人”;“后乃变成南唱…大会用南戏。”
据明代何良军《四友斋丛说》报道,在万历之前,杂剧很少演唱。嘉靖末年,他聘请了当时唯一一位精通北曲的老艺人顿仁教授女演员演唱元杂剧;我还记得顿仁说:“没有人问过这样的话(指杂剧)。”
清朝乾隆末年,叶堂《纳书对曲谱》收录了15部元人杂剧(包括元明之际的作品)。
这15部杂剧大多只能唱一两折,能演的少。在能演的折数中,关汉卿的《单刀会》第三折(“训子”)和第四折(“单刀”)最受欢迎。
然而,戏曲史学家认为,《纳书对乐谱》中记录的乐谱(工尺乐谱)不是元杂剧的原创演唱方法,而是所谓的“元曲昆歌”。虽然元杂剧的演唱方法丢失或基本丢失,但剧本也丢失了很多,但仍有很多。
自元末以来,杂剧作家和作品的录制就开始了。钟思成的《录鬼簿》录制了152名作家和450多种作品。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补充了71名作家,他们录制元明时有156种作品。
明初还保留了很多杂剧剧本。《闲居集张小山小令后序》记载:“洪武初年,亲王之国必以1700首歌词和歌曲赠送。”。从明代“御剧监本”和“内府本”的许多现有元杂剧迹象来看,李开先的说法可能是有根据的,而“1700本”中有大量的杂剧剧本。
洪武时期的一位“亲王”,朱元璋的儿子朱权录制了元代和元明时期191位杂剧作家和560多种作品。李开先还说,他有1000多种杂剧。自那时以来,大量的作品已经丢失,目前的作品只有李开先隐藏的四分之一。
元杂剧是如何发展的?详细说明元杂剧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