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对文学、书法、音乐有着深厚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散文也很有特色。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曹操的诗有20多首,都是乐府诗。内容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个是关系时事,一个是表达理想,一个是游仙诗。
与时事有某种关联的作品有《大葱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行》等。《薤露行》、建安初年写的《蒿里行》二诗。前一篇文章反映了何进谋杀宦官事败,董卓入洛阳作乱;后一篇文章写道,关东各州县兴兵讨卓,各有野心,互相杀戮,紧紧承担内容。诗歌以简洁的语言高度总结了这一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钟欣的《古诗归》)。特别有价值的是,在《艾里行》的诗中,他以同情的笔调,写下了广大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深深苦难:“盔甲生虱子,万姓死亡,白骨露在野外,千里无鸡鸣,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作为建安十一年的《苦寒行》,诗篇描写了冬天太行山区的寒冷、荒凉、险峻、生动,也描写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感受。建安十二年征三郡乌桓时,《步出夏行》。这首诗包括“艳”(前奏)和四解。“艳”聚焦诗人出征时的复杂情绪。一解“观沧海”,写进军过界石时的观感;二解“冬十月”、三解“土不同”,写归途中见闻;四解“龟虽寿”,写出这场重要战役胜利后的思想活动。其中,“观沧海”描写大海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其中;星汉灿烂,若其中”,气势磅礴,风格雄伟,映衬出诗人宽容宇宙、吞吐日月的宽广胸怀。“龟虽寿”以一系列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生活和事业的看法:“老马,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诗人一生积极进取精神的真实表白。
以表达理想为主的诗有《渡关山》、《对酒》、《短歌行》等。前两篇文章写的是政治理想。他想象的和平繁荣是儒家、法律、善良和威望的政治。在汉末社会巨大破坏的现实背景下,这无疑具有进步意义。《短歌行》的主题是寻求人才。它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诗句,表达了寻求人才的渴望,吸引了人才,从而实现了伟大的事业。
曹操的诗歌在艺术风格上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他们以深厚的感情和魅力赢得了胜利。在诗歌情调上,以慷慨悲凉为特色。慷慨和悲伤最初是建安文学的共同基调,但在曹操的诗中,它是最典型和最突出的。在诗歌体裁方面,曹操的乐府诗并没有照搬汉乐府的规则,而是发展起来了。如《葱露行》、汉乐府里的《蒿里行》都是挽歌,但他用旧题来表达全新的内容。曹操创造了以乐府写时事的传统,影响深远。从南北朝到唐代,建安作家和许多诗人都拟作了大量的乐府诗,可以说是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曹操的文学成就也体现在他在建安文学(见建安七子)中的建设性作用上。建安文学能够在长期战争和社会破碎的背景下蓬勃发展,这与他的关注和推广是分不开的。在讨论建安文学繁荣的原因时,刘协曾指出“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心雕龙时序)。事实上,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与他密切相关。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蔡炎等,也托庇于他的阴影。可以说,“叶下文人集团”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倡导的影响下进行的。
@ 曹操还有许多其他文章传世,如《请追加郭嘉封邑表》、《让县自明本志令》、《与王修书》、《祭故太尉桥玄文》等,文字简单,情感流露,流畅率真。
曹操说,根据清姚振宗的《三国艺文志》,有1卷《魏武帝集》30卷,13卷《兵书》等10多卷,但大部分都死了,现存者只有《孙子笔记》。明代张溥辑散见诗、文等145篇文章为《魏武帝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丁福保的《汉魏六朝名家集》也有《魏武帝集》,收藏的作品略多于张溥的编辑。1959年,根据丁福保本,中华书局稍加整理补充,增加了《孙子笔记》和《魏志武帝纪》、《曹操年表》等,重印为《曹操集》。
曹操的诗今存20多篇,其内容一般可分为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