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常见的平面。长方形建筑在平面上有两个尺度,即它的宽度和深度。其中,长边宽,短边深。例如,一栋三间北房,东西方向宽,南北方向深。单体建筑由最基本的单元“房间”组成。那么古代建筑的组成部分是什么呢?让我们给你一个详细的介绍。让我们看看!
通例
它是确定建筑各部门的规模和比例所遵循的共同规则。这些规则规定了古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大比例关系和规模关系。这是使各种形式的建筑保持统一风格的关键和重要原则。
要素
面宽与深度、柱高与柱径、面宽与柱高、收分与侧脚、上下、步架与举架、台明高度、歇山收山、寺庙推山、建筑各部件权衡比例关系。
面宽与进深
每四根柱子围成一个房间,一根宽度为“面宽”,又称“面宽”,深度为“深度”。一栋建筑的总面宽由几个单间面宽之和组成,称为“通面宽”;几个单间的深度构成了一个单体建筑的深度。
确定古建筑的表面宽度(指明间面宽度)应考虑许多方面的国家元素,即实际需要(即所谓的应用原则)、实际可能性(如木材长度、径寸等因素),并受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在古代,明间宽度的确定也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考虑到宽度,门的尺寸必须符合门尺上“官”、“财”、“义”等吉字的尺寸。次间面宽酌减,一般为明间8/10,或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柱高与柱径
古建筑柱的高度与直径有一定比例的关系,柱的高度与面宽也有一定比例的关系。小型建筑,如长檩条或六檩条,明间宽度与柱高的比例为10:八、通常所谓面宽一丈,柱高八尺。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例如,清工部《工程实践规则》规定:“凡檐柱以面宽十分之八定高,以十分之七(应为百分之七)定径寸。如面宽一尺一尺,得柱高八尺八寸,直径七寸七分。“五檩、四檩小建筑,面宽与柱高之比为10:7。根据这些规定,可以计算出已知面宽可以求出柱高,知道柱高可以求出柱径。相反,已知柱的高度和直径也可以计算出宽度。
收分、侧脚
中国古建筑圆柱的上下两端直径不相等。除瓜柱等短柱外,任何柱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柱脚、柱根)略厚,顶部(柱头)略细。这种根粗顶细的做法叫“收溜”,也叫“收分”。柱子要收分,既稳定又轻,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各种建筑的收分尺寸一般为柱高的1/100。如果柱高3米,收分3厘米,假设柱根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24厘米。《建筑算例》规定了大型建筑柱的收分为7/1000。
出水、回水
中国古建筑出檐出檐深远,出檐大小也有规定。清晰的例子规定,从屋檐檩条到屋檐椽皮(如无屋檐到老屋檐椽头皮)的水平距离为屋檐尺寸,称为“屋檐”,称为“屋檐”,称为“屋檐”,因为屋檐向下流动,所以屋檐生动地被称为“水”。无斗拱或小型建筑的屋檐尺寸为屋檐柱高度的3/10。如果屋檐柱高度为3米,则屋檐出口尺寸分为三个等份,其中屋檐椽出口占2个,飞椽出口占1个。
长方形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常见的建筑。古代建筑的构成要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