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散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初期以议政为主,中期仍有许多政治论兵。同时,论文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最后一篇散文就像一首诗,充满爱国激情。让我们给你详细介绍一下。让我们看看!
1127年,北宋灭亡,成立于南宋。社会动荡极大地改变了政治斗争和文学创作。在民族危机时刻,文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意识。北宋末年,宣传享乐、粉饰和平的作品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取而代之的是对亡国的愤怒、悲伤和反思。据说南宋文学奠定了坚实的爱国主义氛围。
时期
受社会巨变(靖康之变)的刺激,南宋初期(宋代古文的变化期)散文再次繁荣,尤其是议政之文。作者大多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如宗泽的《不割地与金人疏》、李纲的《议国事》、陈东的《上高宗第一书》、《戊午上高宗封事》胡泉、岳飞的《五岳盟誓记》等。这些文章充满爱国激情,具有高度的训诫和战斗性。此时,论政往往需要论兵,因此论政之文与论兵之文高度结合。
南宋中期(宋代古文中兴或全面发展)的散文趋于繁荣。此时,仍有许多关于政治和士兵的文章,论文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论文主要是一些理学家为倡导理学的“讲学”文章,代表人物有朱熹、陆九渊。论政、论兵、论道文具有共同的特点,都喜欢引用经典,借古喻今。因此,论史之文也发展起来,代表人物有陈亮、吕祖谦。笔记的文章既可以谈论今天,也可以谈论古代;既可以讨论,也可以讨论政治;既学术又有趣。洪迈的代表作《容斋笔记》、陆游《老学庵笔记》。
南宋末期(宋代古文末期)的散文就像一首诗,出现了文天祥、谢翱、邓牧等人的悲歌。如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谢翱的《登西台哀悼》、邓牧的《伯牙琴》。
作家阶层
从作家的身份阶层来看,皇帝贵戚、名卿医生、儒生文士、学者、僧人、道士、妇女、迁客、隐士都参与了散文创作。其中,女作者是非主流创作主体,作品相对稀少。整个文坛仍然由男性主导,其中文人学士是创作的骨干。可以说,南宋孝宗散文创作的“中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实现的。正如余英时所说:“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士阶层最能自由发挥文化政治功能的时代。”
派别
从作家为文的宗尚来看,大致有三种倾向:一是“祖程”派,二是“宗苏”派,三是“合程,苏为一家”派。
祖程派以朱、林光朝、姜特立、王廉清、王明清、张世志、刘清志、舒林、榜样、林用中等人为代表。他们都崇尚二程,精通义理。例如,在林用中,朱说他“非常谨慎,思考得越好,就越有益”。总的来说,他重视文学和科学,而不是文字。
“宗苏”派以范成大、尤辽、李石、赵公武、王庭贵、刘一止、沈和求、林季仲、王之道、李流谦等为代表。他们崇尚苏轼,以苏文为学习典范。赵彦伟说:“(南宋孝宗)淳熙中,尚苏轼,文多宏放。”
以程迅、吕祖谦为代表的“苏、程为一家”学校周必大云:“绍兴甲寅,从湘中归庐陵,有录事参军婺源程迅云夫袖长书及其所在地,合苏、程为一家,心偷异之。”程迅文既理智又文采。王炎说,他的文章“一般理性胜利,词彩附之,陶铸隐含,不苟作”,吕祖谦的文章也努力融合道学和辞章之学。
北宋灭亡后,南宋一代文学奠定了什么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