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国正史上,为什么动辄百万人起步的战役不存在?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十万大军”是三国时期各方兵力投入的标准,比如官渡、赤壁、夷陵之战,就是百万人起步的战役。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事实上,在正史中,这种情况根本不存在。受战争、荒野和瘟疫的影响,汉末三国人口损失非常严重。据历史学家葛建雄介绍,三国初年总人口约2000万,汉桓帝时期东汉人口近6000万,人口减少近三分之二。

三国正史上,为什么动辄百万人起步的战役不存在?

此外,据《三国志》记载,蜀汉灭亡时,士兵10万,东吴灭亡时士兵23万,曹魏极盛时士兵70多万,三方总兵力约100万。

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来看,十个人养一个人是临界点,小于这个比例的人将无法承受,军民比例将保持在1:10.这基本符合蜀汉和东吴的情况。曹魏国力强,户口多,军民比例约1:20。

魏、蜀、吴总共有100多万军队,这基本上决定了当时战争的规模。除常备军外,三方能投入实战的兵力远小于100万。

以曹魏灭蜀之战为例。

当时,曹魏共出兵18万人,士兵以三种方式进军,这是曹魏当时动员兵力的极限。蜀汉基本上是用国家的力量来防御,除了保卫南中部的军队。最终的结果是,蜀汉在还剩10万兵力的时候投降了。如果蜀汉的死亡士兵估计为3万人,那么双方在曹魏灭蜀之战中投入的兵力约为30万人。

然而,这场战争并不是三国时期最大的战役。在规模最大的情况下,司马昭平定了诸葛诞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了曹魏、诸葛诞和东吴,共投入了约50万兵力。

这是三国时期动员力量强的情况。以此为参考,可以大致衡量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时期的兵力和战斗规模。

让我们从黄巾之乱开始。

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汉灵帝派皇甫松和朱带领军队镇压。东汉政府军主要由北军五校(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组成,即中央常备军和三河骑兵(河南、河东、河内)。此外,临时招募的精英青年总人数超过4万人。

相比之下,黄巾军虽然声势浩大,人数众多,但绝大多数都是随军的家属,真正用于作战的士兵并不比东汉政府军多多多少。

三国正史上,为什么动辄百万人起步的战役不存在?

其中,双方较大的战役是广宗战役和下曲阳战役。在广宗战役中,黄巾军死亡3万多人,另外5万多人死于河流,共损失8万人,其中80%是妇幼家属。在下曲阳战役中,皇甫嵩杀死了所有俘虏的10多万黄巾军,并用他的头筑起了城市的景观。

到目前为止,黄巾起义已经失败,但其残疾人仍在世界各地活动。当时,东汉政府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拿出4万多人,许多人安排在西北地区防御羌族叛乱,如董卓。

再看军阀混战时期

以官渡之战为例。

据《三国志》记载,袁绍在官渡战役中投入了11万人,其中步兵10万人,骑兵1万人。“田丰、荀陈、许佑是审配、逢纪统军事的谋主,颜良、文丑是将领,简精卒10万人,骑1万人”。

这是没有争议的。当时,袁绍占领的冀州、幽州、并州和青州有着丰富的户口。这11万人仍然符合实际情况,但这是袁绍的极限。

曹操投入了多少兵马,这是有争议的。据《武帝纪》记载,曹操“兵不满万”,但官渡之战后,曹操俘虏了7万多元军。如果曹操手里只有几千人,在冷兵器时代控制甚至杀死7万多元军是不合理的。

三国正史上,为什么动辄百万人起步的战役不存在?

成千上万的人应该是曹操直接指挥战争的力量。此外,其他前线的军队,如驻扎在白马的刘燕、于禁率领的援军、曹操一直缺粮的军队,不会投入太多军队,但至少有2万人。

受人口基数的影响,真实历史上的三国军队和战争规模远小于《三国演义》。然而,从司马昭平定诸葛诞战争和曹魏灭蜀汉战争的规模来看,三国时期并不缺乏军队投资数十万的大规模战役。


三国正史上,为什么动辄百万人起步的战役不存在?三国正史上,为什么动辄百万人起步的战役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