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为什么包拯要继任三司使?为什么包拯不避嫌?


包拯连续弹劾了两名三司使,这让仁宗皇帝非常恼火。仁宗皇帝真的找不到合适的候选人继任三司使。由于包拯长期担任过州县知州和转运使,他还担任过户部副使,经验丰富,能力强。因此,仁宗皇帝任命包拯继任三司使,包拯准备上任,而没有拒绝。

这也使得包拯遭到了朝廷大臣的批评。当时,士大夫们非常重视避嫌。所谓“君子防不然,不处嫌疑,瓜田不履行,李下不夺冠”,避嫌是当时士大夫的信条之一。

因此,就在包拯任命刚刚下达时,翰林学士欧阳修立即上疏《论包拯除三司使上书》,向仁宗皇帝弹劾包拯。欧阳修在奏疏中说:“包拯弹劾前两任三司使,自己取而代之,是非常不合适的。就像有人牵着牛毁了你家的庄稼一样,这是不合适的,但如果你抓住机会把别人的牛带到自己家里,那就更不合适了。包拯这样做了,即使他很自信,这也不是他自己的意愿,但别人怎么能相信呢?@ 包拯应避嫌。”

为什么包拯要继任三司使?为什么包拯不避嫌?

欧阳修在肯定包拯直率正直的性格的同时,也批评了包拯对任三司使的考虑不周。他还指出:“北宋言官敢于劝诫和批评,正是仁宗皇帝‘至圣至明’。可见言官的劝诫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国家,包拯也应该以身作则,不能被别人误解。”

虽然有人认为欧阳修过于注重形式和严格。然而,被弹劾的包拯并没有为此争论,而是平静地接受了欧阳修的批评,回家等待仁宗皇帝的处置。然而,此时,仁宗皇帝正担心谁将继承三位司令的职务,因此他没有采纳欧阳修的意见。或者选择让包拯担任三位司令。

嘉佑四年三月(1059年4月),仁宗皇帝将包拯从御史中成提升为枢密直学士、权力(暂任)三司使,包拯开始掌管全国财政权力。

包拯任三司使后,取得了许多成就。他通过各种方式“开源节流”,增加了国库收入,减少了不必要的支出,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淮南转运使张可久利用职权出售1万多公斤私盐。案件曝光后,张可久被送往大理寺审理。根据当时的法律,出售私人盐的罪行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获得的私人盐的数量。作为一名转运使,张可久熟悉法律。虽然每次他出售私人盐,虽然有很多,但他立即转手,被发现的私人盐的数量并不多。

为什么包拯要继任三司使?为什么包拯不避嫌?

大理寺在判刑时无能为力。包拯主张,张可久作为一名转运使,无法公开出售私盐。如果他被判处多少私盐,他将不会被严重判刑。@ 包拯要求大理寺严惩张可久,把他流放到荒野之地。.

当时,开封西部的唐州和邓州多年来一直干旱,人口稀少。一些官员建议将这两个州改为县制。时任唐州知府的赵尚宽认为,只要大力开垦,这里的潜力仍然很大。包拯非常同意这一点。因此,赵尚宽大力挖掘渠道,吸引流民,并承诺分配耕地和购买牛。三年后,这片荒芜的土地变成了一片千亩良田。因此,赵尚宽可以留在知州为人民谋福。

还有一次,河北都转让李参下令裁减军1万多名中年体弱者。被裁员的士兵非常怨恨。被裁掉的骁骑士兵张宇怀疑是三司使包拯支持李参裁减士兵,以节省国家财政开支。怨恨之下,张玉直接闯入三司衙门,当众破口大骂。张玉被俘送到殿前司。宋仁宗下令开封府审理此案,皇城司查明真相后向朝廷报案。言官们都指责张玉目中无人,当众辱骂大臣,不得不杀人。开封府依法判处张玉死刑。

为什么包拯要继任三司使?为什么包拯不避嫌?

包拯整顿税收,裁减冗员,选人任能,发展生产,为北宋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仁宗皇帝曾称赞他“使官员保持职位,人民能够生活和工作,不增加人民的负担,但国库收入大幅增加”。

嘉佑6年4月8日(1061年5月8日),仁宗皇帝将包拯提升为正三司使,去掉了以前的“权”字。

欧阳修诚实坦率,被贬滁州。欧阳修在这里依然保持着“完美主义”的性格,在醉翁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醉翁亭记》。


为什么包拯要继任三司使?为什么包拯不避嫌?为什么包拯要继任三司使?为什么包拯不避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