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是《三国演义》的第一句话(除了后人编辑时杨慎的《临江仙》),也是《三国演义》的总结。同时也是对中国历史形势的总结。
与欧洲不同的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而包容的文明。乱世和治理世界总是交替的。即使再次分裂和动荡,也最终归因于统一——以“中华文明”为潜在的向心力。
当然,刘备从来没有读过《三国演义》,但他显然知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而刘表,大多不懂这个道理。
不懂这个道理的刘表,愿意占领荆襄九郡,一心以为只要经营好,就能保住这个小地盘,成为千秋基业。
同样不懂这个道理的南唐后主李煜,也一心一意地认为,只要经营好江南之地,就能保住那个小地盘,成为千秋基业。
众所周知,李煜的结局:“卧床之侧,别人怎么能打呼噜睡觉?”成了宋朝灭南唐的全部原因。如果刘表不死不败,其他军阀长大后,他的结局会和李煜一样。
若刘备占领荆襄九郡,再好好管理,不想发展壮大;那么等其他势力发展壮大后,他的结局也不例外。
刘备有远见和模式。他期待着这样的后果。如果条件允许,他必须发展壮大自己。但中原群雄争鹿。刘备当时的实力只是荆襄九县,不足以发展壮大,争夺中原。
为了未来向中原发展,也有更大的领土和基础,也为了在未来进攻中原时不受背后的威胁,他必须平定蜀地。
刘表占领荆襄九郡,经营得很好 为什么刘备入川后做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