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德舆(759年~818年),字载之,唐朝宰相、作家,前秦司徒权翼之后,人权高之子。下面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我们来看看。
权德舆很少有才华,未冠时以文章闻名,曾被当地节度使杜佑、裴舟征辟。唐德宗听说自己的才华,特别叫太常博士,改左补阙兼知制高,进中书舍人,历礼部侍郎,三次知贡。唐宪宗累迁至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事罢相后,历任东都留守、太常卿、检校刑部尚书、山南西道节度使等职。元和13年(818年)去世,享年60岁 ,追左仆射,死后的头衔为文。权德舆知制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在贞元、元和年间名重一时。
人物生平
家风雅正
权德舆为天水略阳人,后迁居润州丹徒。 他的家庭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十二世祖前秦仆射安丘公权翼以来,他几代人都是太监。他的父亲权皋曾是安禄山的工作人员。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他迅速作出决定,以逃避叛逆的勇敢行为受到了时代的赞扬。
权德舆出生在这样一个祖德清明、家风雅正的仕宦家庭。从小聪明好学,“三岁知变四声,四岁可诗”。十五岁的时候,有几百篇文章,开始出名了。
历佐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元年(780年),权德舆被授予淮南白痴使韩迁的职务,并正式考察了省书郎秘书。同年,右金武卫兵曹参军。首先是杜佑淮南水陆运环卫曹,然后是汴东水陆运盐铁祖庸使包霁。
贞元二年(786年),以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为江西观察使李兼判官。
直言时政
贞元八年(792年),入朝为太常博士,“朝士为人相爱”,迁左补阙。当时,关东、淮南、浙西二十多个州县发生了大水,摧毁了良田和房屋,冲走了其他人。他立即建议唐德宗派有能力的使臣到灾区救济灾民,并提出“赋予人,不要藏在人死为固”的主张,以减轻灾区人民的税收。
同年7月,司农少卿裴延龄因巧依靠宠物、判断和管理国家财政收支。针对这种情况,权德舆论不顾个人安全,两次上疏德宗,义正词严,直言不讳地反对裴延龄的任职,陈述度支要职,个人必须谨慎。
屡典诰命
贞元十年(794年),任起居舍人兼知制高。历驾部员外郎、司勋郎中、中书舍人均掌权。
贞元十八年(802年),以中书舍典贡士,后拜礼部侍郎,转兵、户、官三曹侍郎、太子宾客,迁太常卿。在此期间,他大力选拔人才,倡导“育人造士为国之本”。他“举贤类能”。无论门的等级如何,只要有道德,他都会被任命,反对徇私舞弊。他曾经举过三次典士,凡是“举士于公者,言语可信,不用布衣;既不可信,虽然大官势人说话,一不以缀意”。在他的主持下,他发现并创造了许多有用的人才。“前后考第进士和庭所策士,先后是宰相、达官和公相,其余布置在台阁外府,百余人”。
永贞元年(805年)7月,换户部侍郎。
唐宪宗元和(806-820年)早年,历任兵部、官部侍郎,因事被改授为太子宾客,并拜兵部侍郎、太常卿等职。
拜相出外
元和五年(810年),权德舆从太常卿拜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与朝政,以“陈说策略多中”为基础。他以慷慨为导向。
在权德舆任职的第二年,李吉甫和李绛相继被崇拜为宰相。他们经常在宪宗面前争论政治事务。这时,权德舆总是不表态,因此受到朝臣的指责,也引起了宪宗的不满。元和八年(813年)第一个月,权德舆被罢去宰相职务,任礼部尚书。立即,任东都留守了检察官部的尚书,拜太常卿,转任刑部尚书。
元和十一年(816年),权德舆以校官部尚书出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安逝归途
元和十三年(818年)8月27日(9月30日),权德舆在入朝途中于汉中洋县纸坊去世,享年60岁。 朝廷追左仆射,后名“文”。后人称权文公。
权德舆:唐代宰相、文学家,知制九年,三知贡献,位历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