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时,董晋以明经科及第。安史之乱时,前往彭原见唐肃宗,被授予校书郎、翰林待制。唐代宗即位后,董晋随兵部侍郎李涵护送崇徽公主与回族和亲,不辱使命,终生归朝。到唐德宗时,累官到华州刺史、潼关防御使。泾原兵变后,董晋奔赴奉天,被崇拜为国子祭酒,曾奉命宣慰卢龙、河中二镇。贞元五年(789年),以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正式拜相,任内谦逊奉职,不与同事窦参争执。窦参获罪后,董晋上表词相,立即被用作东都留守。贞元十二年(796年),出镇宣武军,平定军将邓唯恭哗变,以谦虚为由使傲兵稳定。龙西郡开国公累封。
贞元十五年(799年),董晋去世,年七十六。获得太傅,死后称号为“恭惠”。
人物生平
在唐玄宗统治后期,董晋是明经科和第。至德(756-758)初年,唐肃宗自灵武前往彭原,董晋上书致敬,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翰林。他又转任卫尉成,又担任汾州司马。
汾州刺史崔圆被提升为淮南节日使者时,请董晋以官员的身份担任殿中侍御史,担任淮南节日判员。他立即回到御史台,仍然担任官员。随后,他被提升为侍御史、主客人外郎、祠堂部郎中等职务。
唐代宗大历时期(766-779年),董晋与兵部侍郎李涵一起护送崇徽公主与回族和亲。回朝后,他被崇拜为司勋郎,并被改为秘书少监、太府少卿、太常少卿和左金武卫将军。
大历十四年(779年)五月,唐德宗即位。此时,刚刚担任左金吾将军的董晋官诚实谨慎,被授予太府卿。他还被改为右散骑,经常服侍御史中成,知御史台事。
此后不久,董晋外任华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潼关防御使。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加御史大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年(783年),泾原兵变发生,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乱兵主要在长安设立太尉朱巴。朱巴派部将仇恨和进攻华州的希望。董晋弃城前往奉天,被崇拜为国子祭酒。
不久之后,德宗命令董晋去恒州安慰他。当他回到河里时,这个节日让李怀光也开始反叛朝廷,并与朱巴相呼应。董晋在河里对李怀光大义,建议他不要帮助朱巴。李怀光听从了董晋的劝说。虽然他对朝廷不满意,但他最终没有与朱巴勾结,这对当时的政治形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奉天之难平定后,德宗返回首都。董晋迁任左金武卫将军,后转任尚书左城。当时,镇海军节使韩伟入朝拜相,威权显赫。韩伟利用这种情况陷害了尚书右城和度支使元秀。虽然朝臣们认为元秀受了委屈,但他们对韩伟的权力感到震惊,敢于生气,不敢说话。董晋挺身为元秀,极力辩护,受到全朝的赞扬。之后,他再次担任太常卿。
贞元五年(789年)三月,董晋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因为另一位宰相窦参得到了德宗的宠爱,他的权力被垄断了,但董晋只是奉职。窦参的专政引起了德宗的怀疑。唐德宗问董晋窦参的错误,董晋如实回答,德宗罢免了窦参。董晋感到害怕,辞职了。
贞元九年(793年),董晋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兵部尚书、东都留守、东都畿汝州都防御使。
不久,宣武(今河南开封)节度使李万荣死亡,德宗授董晋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宣武节度副大使。原来李万荣临死前已经让同乡亲信邓唯恭接任,这样,邓唯恭对董晋的来任非常不满,甚至发展到谋图反叛。董晋得知后,杀死了他的党羽,并将邓唯恭囚禁到首都。德宗将功折罪流放到汀州,但他担心董晋是一位无法控制宣武的傲慢士兵。他调到汝州刺史陆长源为司马管理军事事务。陆长源执法严厉,多追究镇兵过去的恶行。董晋开始支持他。后来,当他看到这不利于与镇兵的关系时,他制止了他的行动。董晋还利用孟叔度管理财政赋权,孟叔度轻浮,不尊重镇兵,反感镇兵。然而,由于董晋谦虚、谨慎、节俭,镇兵总体上是稳定的。
贞元十五年(799年)2月3日(3月13日),董晋在宣武军去世,终年76岁。德宗为他辍朝三天,追太傅,头衔“恭惠”。董晋死后不到十天,宣武就发生了兵乱,乱军杀了陆长源和孟叔度。
董晋:唐朝中期宰相,任内谦逊奉职,不与同事窦争执